自主招生,從一開始就萬眾矚目,因為它是背負著厚重的使命起步的,推進大學自主辦學,突破一考定終生、使高招錄取結構多元化;自主招生,從一開始就質疑聲聲,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條件下,如何推動自主招生整體推進?在社會誠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自主招生的公平與公正?2003年至2009年,從22所到76所,自主招生,在探索中一路前行。
作為教育部首批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高校之一,華中科技大學著力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與管理制度,優化報名方式,嚴格監督機制,完善測評機制。結合多年來的自主選拔工作實踐,我認為,應以多元化評價、多元化選才、多元化培養為原則,逐步完善這項制度。
健全的社會誠信體系是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學生自薦”與“中學推薦”是目前自主選拔錄取的主要途徑,如何甄別所推薦學生中沒有所謂的“關係戶”“條子生”,僅靠高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在過去的幾年中,各試點高校紛紛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自主選拔錄取工作平穩,社會反應較好。在以後的改革中,特別需要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和誠信體系、監督體系建設,以保障此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
高校可借鑒發達國家關於學生素質評價的經驗,繼續加強對人才選拔的標準和方法研究,不斷完善學生評價體系。美國大學錄取新生不以成績為唯一標準,而是通過推薦信、個人陳述、面試以及課外活動等諸多方式考察學生的修養、個性、興趣以及專長,鼓勵學生充分展示個性和專長。這些做法充分體現了對人才認識的全面性和科學性,也較好地遵循了人才選拔的規律。我國各自主選拔錄取試點高校在根據自身的辦學目標制定相應的選拔標準方面,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自主選拔錄取政策實施的最終目標,招生工作還需要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緊密結合。隨著生源類型的多元化、學生發展方向選擇的多樣化,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逐漸打破單一化的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個性和特點的不同,因材施教,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高校還缺乏對自主選拔錄取學生入校後的培養跟蹤評估機制。建立這樣的評估機制,可為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工作提供更有説服力的研究與探索方向;若將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生源地中學,也會為中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更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責編:任釗奇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