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穎
對處理像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這類問題,做減法比做加法容易得多。前者只需一紙禁令,大門一鎖,就萬事大吉。但從“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的角度來看,更需要多做“加法”。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歷時半年對北京41所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進行調查和進訪後,于日前公佈的《北京市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北京市民辦流動人口學校存在辦學條件簡陋、半數無辦學資格、教師流動性大權益得不到保障、七成學生在學校感到很不開心等,情況並不樂觀。(2月23日《法制日報》)
這份調查報告所顯示的問題,其實是早已廣泛存在於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中,可以説已是此類學校躲不去也擦不掉的胎記。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比較集中地顯示出民辦流動人口學校因政治、經濟、環境和歷史沉積等客觀條件限制的尷尬處境。它既可以像醫療報告單,向有關部門提供診治的實際情況,讓他們更清晰地對症下藥改善和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證據,讓有關部門以此作為清理依據。但從“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的角度來看,多數人樂見的還是前者。
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問題,其實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子問題。它的重要性和意義,沒必要在這裡浪費筆墨,相信多數人都是明白的。但涉及具體操作層面,如公辦學校的借讀手續和費用、民辦學校的開辦標準以及對不符合辦學標準的“黑”學校,是一撤了之,還是想辦法扶持培養並最終使其變為合格,倒是值得評説的。
眾所週知,對處理像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這類問題,做減法比做加法容易得多。前者只需一紙禁令,大門一鎖,就萬事大吉。當然,這是在不算進對社會和諧度損傷成本的情況下。而後者,則需要做大量的繁瑣具體甚至麻煩的工作,比如辦學資質,就涉及校舍、器材、師資等具體問題,如果硬體不合格,辦學資質肯定無從談起,而在沒有把握拿到辦學資質前,誰又有勇氣敢花大力氣投入資金去搞建設呢。用一個辦了多年學的資深老校長的話説:這類學校,重要的是要解決他們不投入面臨淘汰,而投入又沒有勇氣的兩難狀態。
除此之外,多年來困擾此類民辦學校的另一個大問題是辦學標準問題。由於財力和相關政策所限,多數學校只能租地辦學,這就決定了辦學人不敢在別人的土地上大興土木搞建設以達到與城裏學校一致的標準。這使得多數同類學校,在非法狀態下運行。但相比于外來人口流出地的偏遠學校那些危舊的校舍和師資而言,這些學校的硬體和師資還算相對好的,更重要的是,到這裡讀書,不承擔繁雜的手續和過高的學費,而且孩子們不用當留守兒童———這幾乎是它們存在的惟一但也是最大的優勢。
衷心希望有關部門在執行“扶持一批,審批一批,淘汰一批”治理思路時,扶持力度大一些,審批標準更實際一些,而淘汰的手段更嚴謹和人文一些。讓更多外來人口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教育並開心地生活,受益的既是他們,也是城市本身。
□曾穎(成都 編輯)
責編:張托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