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成就巡禮:走進江西.德興 >

怎樣培養留得住的農村人才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0日 1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作者: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秦學武,高中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沒能進入大學學習。他打過工,在鎮上開過蔬菜種子經銷商店。2005年,秦學武被推薦選拔為“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學員,來到吉林廣播電視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他終於圓了多年的大學夢。

  “家鄉有我的理想,還有我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的承諾。”學成返鄉的秦學武成立了德惠市三增農業科技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由註冊時候的5人發展到目前500多人。

  吉林從2005年起,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每年從農村選拔2000名青年,到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農學部等涉農院校,進行大學專科學歷教育,實行定向培養,用5年時間,使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名有知識、懂技術、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學生。

  政府埋單,農民受益——

  萬名農民圓了大學夢

  這樣年齡結構的大學課堂也許只有“文革”後剛恢復高考的時候才有:從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到40歲左右的中年人,有的學生剛剛走出高中校門,有的學生的孩子已經開始上高中。正是“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讓這些或當初高考落榜的農家子弟,或在農村已經小有成就急需“充電”的農村青年走進了高等學府的課堂。

  “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學員的學習,不同於傳統的函授和農廣校,是全日制,學員全部脫産在校學習2年,每年安排寒暑假各6周,同時,考慮到學員的實際情況,每年放春耕假、秋收假各4周。更讓學員們高興的是,在校學習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和書費全部由政府財政“埋單”,為此吉林省政府要出資6000余萬元。

  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辦負責人韓如雪介紹,前四年已經招收項目學員8233人,其中已畢業兩屆共2966人,目前正在進行最後一批的招生,計劃招收2550人。每個進入大學的農村青年都需要和當地簽訂至少5年的回鄉服務合同,確保學到知識的人能夠真正回到農村。

  學有所成,帶動一方——

  技術撐起農村一片天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車永順説,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能夠在短期內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帶動農民整體素質提升。“實用就是人才,這些農民大學生回到農村後,能踏踏實實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

  過去農村鄉土人才的培養基本靠自然生成,各地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總量不足、層次不高的現象。梅河口市委組織部幹部教育科科長李國興介紹,該市6000名實用人才中初中以下學歷佔到68.6%,在67名市級農村重點實用人才中,僅有3名為大專學歷,14名中專學歷。“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已經培養農民大學生150名,相當於過去近10年回到農村大學生的總和。”

  長春市項目辦負責人戴清春介紹,這一項目實施四年來,長春市共招生1648人,已畢業529人。據統計,畢業生返鄉繼續從事農業生産活動及創業人數約450人左右,佔返鄉學員85%。已有學員創業項目57類共443項,總投資額7083萬元,年收入達到2609.6萬元,帶動周邊農戶5398人。

  農安縣哈拉海鎮農民董家貴從吉林廣播電大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回到老家,發現家鄉一些養豬戶由於不懂人工授精技術,又擔心養種公豬費用高,而放棄了飼養母豬,花高價外買仔豬。董家貴看到這樣高成本的養殖影響了群眾收入,於是決心從搞人工授精開始,用所學的知識為鄉親們發展養豬業服務。

  董家貴先後從北京等地畜牧場買來25頭種公豬,通過人工採集精液後以成本價為種母豬飼養戶搞人工授精,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飼養成本,受到養豬戶的歡迎。目前,接受他服務的養豬戶已達170多戶。董家貴還利用所學,辦起了養豬合作社,開設了飼料店、藥店、化驗、B超等項目。董家貴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學沒白上,“既富裕了自家,也帶動了鄉親們致富。”

  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政策扶持還需再加力

  “上大學,我們並不是衝一紙文憑,而是實打實想學知識技術。”來自農安縣開安鎮開安村的高俊明説。“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涉農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包括畜牧獸醫、園藝技術、農村經濟管理、種子生産與經營、中草藥栽培技術、農畜特産品加工等,此外,還設有市場營銷、法律法規常識等輔修課,高俊明説,學校課程的設置“非常符合農村産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能學到真東西固然重要,但學成後政府的配套扶持同樣不可或缺。記者對一個縣2005級畢業學員回鄉創業情況摸底調查發現,44名畢業生中有13名沒有致富産業,基本靠種地為生;很多畢業學員的致富願望雖然特別強,但因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缺少資金,而難以找到合適的項目。由於縣級財力有限,這個縣的項目辦負責人建議,省級財政應加大扶持力度,“省裏重點扶持的農民大學生創業項目比例還是小,扶持的比例應該與招生的比例相適應,不應搞人頭、搞平衡,影響招生積極性。”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邴正教授表示,“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的具體做法還需要進一步科學化。也有專家認為,要想徹底解決農村人才匱乏的難題,僅有“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是不夠的,必須要構建一個按目標、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有保障,靈活、多樣、長效的農民教育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農村人才結構,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