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訊 記者趙俠報道 9月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陜西生態美建設”新聞發佈會。會議透露,陜西省99.8%的集體林地完成確權發證,家庭承包率達76.1%;林農管護意識普遍增強;2011年全省林業總産值達到322億元,比2008年增長近1倍。
陜西省14809.5萬畝集體林已落實經營主體。其中,家庭承包11261.8萬畝,佔76.1%;拍賣及大戶承包1054.7萬畝,佔7.1%;集體股份合作經營2122萬畝,佔14.3%;保留在集體經營371萬畝,佔2.5%。全省集體林地承包到戶率達83.2%。發放林權證361萬本,發證面積14787.7萬畝,佔全省集體林總面積的99.8%。全省有313.2萬農戶拿到了林權證,農民真正成了集體林地經營的主體。
目前,陜西省落實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2428萬畝,落實補償資金4.3億多元,實現林權流轉交易1.8萬宗226萬畝,累計林權抵押貸款餘額12.66億元,註冊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組織985個,註冊資金4.5億元,成員人數9.3萬人。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在使陜西省農村社會悄然發生變化。分山到戶後,農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造林積極性驟然提高。據統計,2010年全省農戶投資造林面積56.3萬畝,社會投資造林55.8萬畝,分別是改革前的3倍和2倍。2010年,山陽縣農民自發栽植各類苗木200萬株,較改革前的2009年增加了4倍。
林改以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對林業的投入不斷增加,近幾年每年都在30億元左右,2010年僅榆林市對林業的財政投入資金就達5億元。
林改期間,各地抽調林業、信訪、國土、法院、農業等部門人員組成工作組,查閱檔案資料,加強調查取證,反復溝通協調,累計調處各類林權糾紛2.4萬多起,涉及林地面積660多萬畝,調處率達99.5%,解決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消除了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
林改後,農民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管護山林,管護意識普遍增強,破壞森林案件明顯減少。有些農民感慨地説:“林地分到自家後,有事沒事總愛去林地轉一轉,看一看自己的林子,只有這樣晚上睡覺才能安穩”。
許多農民大量種植板栗、核桃、紅棗等經濟林,發展香菇、木耳等林下經濟,興辦森林人家,農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2009年,寧陜縣種植豬苓80多萬窩,3年後投入市場,每窩産值300元,總價值達2.4億元,相當於每年人均增加收入1300多元。據統計,2011年全省林業總産值達322億元,比2008年的169.5億元增長近一倍。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廣大農民成了生態建設的主力軍,森林資源顯著增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陜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全省森林覆蓋率由37.26%提高到41.42%,生態狀況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綠色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來源:中國綠色時報2012年9月11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