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三農人物推介活動 >

現場訪談:農民發明家吳玉祿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8日 16: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聚焦三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主持人成寒梓:你聽説過農民發明家嗎?有人説他們是農民中的“異類”,也有人他們代表著“中國創造”的鄉土力量,也有人説他們不過是一廂情願地做著毫無價值的“重復勞動”,但當你聽到這個故事,你會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當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都沒能換來成功的時候,他們就會再付出100%的汗水,他們就是正如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播放短片)

    主持人顧國寧:農大的學子們,當時你們在感嘆,太有才了,沒錯,這就是非常有才的一位農民發明家,讓我們掌聲歡迎吳玉祿。

    同時我們要歡迎今天他帶來了他的四個機器人兒子。

    吳玉祿:大家好!

    主持人顧國寧:您得挨個給我們演示一下。

    吳玉祿:這個是見面會拉車的吳老二十五,因為是第二十五個生的。而且他拉車的時候可以講話,而且他的眼、嘴、耳朵都在動,他講的話,是機器人拉車講得話是“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

    主持人顧國寧:吳老師,這個是吳老二十五,您挺超産的?

    吳玉祿:這已經是超聲了。

    主持人顧國寧:這不是真兒子,是機器人兒子,給我們演示一下。如果這個機器人每天都出現在農大的校園裏,那是什麼效果。還能控制他的方向,耳朵還可以動。


    現場演示:三農人物人物候選人吳玉祿的“兒子”機器人吳老二十五拉車

 
    主持人顧國寧:給您一個建議,下回給吳老二十五裝一個倒車燈,最好還能夠説倒車,請注意。這個挺有效果的,左手是一個蒲扇。這個相當於電扇的作用?

    吳玉祿:跟電蒲扇似的。

    主持人顧國寧:您讓她動一下,我看看。

    (現場演示:吳玉祿機器人女兒在扇扇子)

    主持人顧國寧:右手幹什麼呢?

    吳玉祿: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機器人女兒,因為我現在生了48個機器人兒子,這個主要的目的是我每天干活幹累了、腰酸腿疼的時候讓她給我捶捶背。

    主持人顧國寧:還是女兒好啊,左手扇著風,右手捶著背。還有嗎?這個是小個兒的。   這是您兒子吧?

    吳玉祿:真正的吳老二。

    吳老二:我是原裝的,這些都是山寨的。

    主持人顧國寧:他叫吳汪洋,吳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讀書,什麼專業?

    吳汪洋:計算機專業的。

    主持人顧國寧:吳老師,您做得是硬體,他做的是軟體,你們是不是可以聯手做?

    吳玉祿:吳汪洋,我們也倆在去年已經開始合作了,因為我本身是以機械、結構是強項,我以前做的機器人基本上是純機械的,後來我們也倆合作以後,我們也做了實用的,包括幫助病人翻身的翻身床,後來又做了一個上樓梯的機器人,可以幫助腿腳不利落的人,幫助他們上樓梯服務,還可以逛街,很實用。

    主持人顧國寧:估計等小吳學成以後,不光要學會逛街,還要學會砍價。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兩個小機器人。

    吳玉祿:這是機器人的吳老大。這個是80後。這是1986年我生的第一個機器人兒子。他長的有點不太好看,模樣不隨我。(笑)但走起路來還行。

    主持人顧國寧:1986年到現在。

    吳玉祿:20多了。

    主持人顧國寧:20多的機器人可夠老的了。

    吳玉祿:因為我做它的時候,在它身上花的精力太多了。

    主持人顧國寧:讓它給我們走走看。

    吳玉祿:可以,走兩步。這可以往前走,也可以往後走,因為是純機械的電動機。本身我現在做的95%以上的機器人都是純機械的,但他們的功能都是不一樣。吳老大是正步走,吳老二是半身不遂的,吳老三是可以砸墻的。我現在還發明的有端茶倒水、翻跟頭。

    主持人顧國寧:再過兩年可以組一團了。

    吳玉祿:這個是可以翻跟頭,可以打滾。這個是一個遙控開關。(現場演示)

    主持人顧國寧:這個地有點滑。

    吳玉祿:對,它今天可能喝多了。今天有點害羞。(現場演示)
 
    主持人顧國寧:真是知子莫如父。

    吳玉祿:還有一個鞠躬的,這是新做的。

    主持人顧國寧:我有一個問題,問一下兒子,問真正的兒子,你是當代的大學生,你怎樣看待你的父親作為一個農民能做出這樣的機器人?

    吳汪洋:因為我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父親有股執著的精神,讓我對待技術上的難題,因為他沒有學歷,以前都沒有念過書,連除號都不認識,但他有一種執著的精神,不管用什麼方法,不吃飯、不喝水,往那兒一坐就研究這一個問題。他的這種精神也造就了他現在已經吳老大到吳老四十八,還有我和我哥兩個真兒子。他對我的影響就是做什麼事兒都要有堅定的信念,比如説做一件事情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我也給全農大的學生提一個建議,在我們大學四年的學習當中,儘量多參加一些科技活動,如果沒有什麼興趣的話,參加一些學校的活動,鍛鍊我們大家的意志,多動手,勤動手、勤動腦,爭取大家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

    主持人顧國寧:持之以恒,共同進步。送給吳汪洋掌聲。

    幾十年研究機器人,老吳曾經研究機器人把自己的手扎傷過,還差點把自己的家全部燒掉,您這麼執著,家裏人同意嗎?

    吳玉祿:在我剛開始做機器人的時候,包括我的家人、街坊鄰居都説我是敗家子、不務正業,都是反對我的,為什麼反對我呢?其實他們説的也很對,我本身是一個農民,農民就應該種地。當時我種一畝地,別人種的地能打800斤,我種的地只能打300斤,而且我大部分時間花在做機器人身上。本身的地少打了,不算了,而且我做機器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我做機器人大部分是負債。

    主持人顧國寧:那你為什麼負債呢?

    吳玉祿:這是我本身的愛好。

    主持人顧國寧:做機器人把自己的手扎傷了,差點把房子燒了,家人不和你急嗎?

    吳玉祿:我以前給其他大學也講過課,主要是要認一個事情,就是自己喜歡的事情要堅持做到底,不管有什麼困難,必須有執著的精神。按老農民的話來説,一根筋走到底。

    主持人顧國寧:就是家人反對,我們也要研究機器人。

    吳玉祿:對。

    主持人顧國寧:但雖然很艱苦,有一件事特別得益於老吳發明的機器人。我就不在這兒八卦了,您自己説吧。

    吳玉祿:那就是我還用機器人幫我討來了一個媳婦兒。其實我和我愛人,當時在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也是別人介紹,但是呢。

    主持人顧國寧:但是還沒有拿下。

    吳玉祿:我見了面之後,第一眼就盯上了。我看出來她沒有看上我,但當時沒有表態説不同意,但我已經感覺到她實際上不同意了。我也老往他們家跑,後來也是在一個夏天,天很熱,因為她和她的姐妹在納涼,那時候八十年代實特別熱,沒有電風扇,拿著扇子扇,我當時就在想,這個扇子能否用電機扇,因為人幹了活兒了,本身就累了。所以我也沒言語,找了一個電機、風扇,然後三兩天就做出了電蒲扇,然後給她送了。也湊巧,我放在愛人的身邊,就用了電蒲扇強烈的氣流把她扇到了我的懷抱。

    主持人顧國寧:我什麼都不用説了。

    主持人成寒梓:現場的同學可以從他們的笑聲、叫聲一浪高一浪,他們對吳玉祿機器人老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同學想問什麼問題嗎?

    你是什麼專業的同學?

    現場同學:我是農機專業的同學。吳老師您好,我們都知道在上海世博會您發明21個機器人受到了很多的好評,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了,我想問接下來您有什麼更高的目標、更遠大的理想?謝謝。

    吳玉祿:我下一步想做一個高智慧、高實用性的機器人保姆,讓它走進千家萬戶為大家服務。

    現場同學:吳老師您好,我發現有的人您發明機器人精神可嘉,但有人認為你的機器人有點粗糙,難登大雅之堂,您對此怎麼看的?

    吳玉祿:吳老大的確很粗糙,當時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純手工打造的東西,因為外觀可能細不了,那時候只能達到這種水平,當時沒有錢,我沒有錢買設備、沒有錢買材料,吳老大就是從廢品站出來的,就是粗糙。

    主持人成寒梓:謝謝吳大哥,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主持人顧國寧:請瞿書記點評。歡迎。

    瞿振元:我覺得吳玉祿同志的事跡確實讓人感動,一個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平,能夠有那麼多的實用的發明,稱之為農民發明家,應該説是當之無愧的。我感到一個人有夢想、有追求,而且堅持不懈是你能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你的事跡也印證了一個經典的命題,什麼是創新,創新是在激情驅動下的直覺思維。就是説一定要充滿激情,執著地做。同時,真正創新的東西在想的時候很複雜,做出來以後不那麼複雜,是一種直覺思維能感覺到的。所以,你做的,也是包括我本人、包括我們同學們所要學習的。當然,除了你本人以外,我們也想到13億人口的大國,有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想創新的人也很多。我想,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人走上創新之路。

    同時,我還想,作為一個三年級的同志的創造,我們現在義務教育已經九年了,在很多地方已經做了,高等教育已經很發達了,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科技的進步,創新應該、也必然會有更多的知識含量和知識基礎。我相信,在大家學習更多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創新出更多的成果,這是應該的。你三年級文化水平做了這麼多,你讓你的兒子讀了大學計算機,我相信你也願意讓你的兒子讀博士,更多的學歷,相信我們在更多的文化知識基礎上有更高水平的創新。面對你,我特別想説的,清朝的龔自珍所説的詩裏的一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人才。

    主持人顧國寧:謝謝。吳老師還有一個願望,希望社會更多有識之士看到他的發明,了解他的道路,被他的故事所感動。也能夠加入到他的創新和發明的産業團隊當中來,也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中國的年輕人走向這條創新之路,同學們我們用更多的掌聲送給吳玉祿他們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