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九問三農綠色增長 >

甘肅廢舊農膜污染嚴重 專家呼籲出臺長效治理機制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5日 18:58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原本是為了在春季乾旱年份時讓農作物達到增産的效果。然而,由於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廢舊地膜對農村環境的危害也日益嚴重。來自甘肅寧縣統計局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地膜覆蓋技術這場“白色革命”在為寧縣農業帶來廣泛經濟效益的同時,廢舊地膜對農村環境和土壤也進行著肆無忌憚的污染,而且這種污染帶來的危害,愈來愈突出。

  技術革新

  寧縣每年地膜用量超過2400噸

  甘肅寧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現有農業人口50.5萬人,耕地96萬畝,年農作物種植150多萬畝。近年來,隨著農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對寧縣農業節水、增産、增效起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寧縣最早是從19世紀80年代年開始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的,隨著農民認識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膜覆蓋抗旱、保墑、提溫、增産等效益的凸顯,地膜覆蓋面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到如今發展到幾十萬畝,覆膜作物品種已經涵蓋了玉米、瓜類、蔬菜等幾乎適宜種植的所有農作物。不可否認,農用地膜的推廣利用是農業生産技術的一次革命,特別是在春季乾旱年份來説,地膜覆蓋的增産效果尤其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實施地膜覆蓋技術後,各類作物增産率可達20%-30%,促進作物早熟15天左右,所以農民使用農用地膜的積極性也較高。近年來,雙壟溝全膜覆蓋玉米、設施化蔬菜、優質西瓜、果樹等産業的發展壯大,使得地膜用量也逐年增加。

  據調查,2010年寧縣地膜覆蓋面積達35萬畝以上,主要應用於玉米、瓜菜、油菜、果樹等作物,每年地膜用量超過2400噸。從80年代初推廣至今,寧縣累計使用各類地膜、棚膜約25000多噸,按90%的揀拾率計算,農民自主回收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堆積的地膜量大約有近22500多噸,且這部分自主回收的地膜主要以焚燒為主,只有少部分被廢品收購個人或相關企業回收,地膜殘留量約為2500多噸(依據2008年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得出),而且還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寧縣種植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了解,這種廢棄的地膜可分解産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

  記者同時從康樂縣統計局獲悉,自2009年開始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後,康樂縣玉米播種面積逐年擴大,2009年全縣玉米播種面積4.88萬畝,農膜使用量達274.8噸;2010年玉米播種面積6.6萬畝,農膜使用量達363.86噸;2011年玉米播種面積6.68萬畝,佔糧食播種面積的25.5%,農膜使用量預計達368.27噸。地膜覆蓋栽培有保濕、保墑、增溫等作用,在小麥、中藥材、馬鈴薯、蔬菜等作物種植中也不斷應用,産量和效益成倍增長,但同時殘膜對環境的危害也日益嚴重。

  “白色污染”嚴重

  廢舊地膜殘留地中威脅農業持續發展

  廢舊地膜若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對農村環境的危害也將日益嚴重。散落在自然環境中的廢舊塑料地膜進入自然環境後難以降解,目前使用的聚乙烯材料地膜,埋在土壤中200年都不會降解。

  據專家分析,殘留地膜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耕地質量和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等;二是影響作物的出苗,造成作物減産。資料表明:連續種植地膜玉米15年以上的田塊,每畝含膜最高達25.6公斤,最低13.8公斤,平均每畝殘膜留量15.48公斤。地膜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驚人的,一畝地土壤含殘膜達3.9公斤時,將導致各種農作物減産11%-23%;三是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超薄型地膜的大量使用更加劇了對耕地土壤結構的侵害,農作物苗期易出現苗黃、苗弱甚至死亡;四是對牲畜有害,牲畜吃了帶有地膜的飼料後,會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五是造成化學污染。

  目前大多數農民已經認識到殘留地膜的危害,開始清除地膜,但處理方式方法比較簡單,除了焚燒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由於缺乏長效機制加之地膜使用量大,污染面廣,仍有大量的地膜殘留在土地中,直接威脅著農業的持續發展。

  專家建議

  制定“白色污染”防治規劃和實施方案

  針對以上現狀調查和分析,統計專家認為,治理“白色污染”,必須要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制定“白色污染”防治規劃和實施方案,提出明確的治理目標和任務要求,分年度、分階段組織實施,通過各級組織的不懈努力,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以村組為單位,由各鄉鎮具體負責實施,根據農時季節定期不定期地動員,組織廣大農民群眾清除“白色污染”,共同做好白色污染防治工作。

  其次,廢舊地膜的回收再利用是“白色污染”治理的一條有效途徑,應當積極籌資大力扶持廢舊地膜加工企業的發展。

  據了解,2010年5月,寧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市場運作、網點回收、群眾參與”的思路,籌資800多萬元建成了集廢舊農膜回收、編織袋生産銷售和再生資源技術開發用利用為一體,具備年生産編織袋1.2億條、吹膜産品2000噸、消化廢舊農膜5000噸能力的中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同時,還採取“合作社+企業+會員+農戶”的建設模式,鼓勵和引導西李村村民李煥勤&&組建了綠源廢舊農膜回收專業合作社,現已回收廢舊農膜6.3噸。雖然以上企業和合作社的成立,為寧縣廢舊地膜的回收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目前企業和合作社尚處摸索嘗試階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合作組織領辦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民間站點利用型、村級物業服務型、行業部門聯動型等模式,確保可持續和順利運行。為了鼓勵其發展壯大,應通過制定一些減免稅等優惠政策或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從而使其擴大生産規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購價格,充分調動加工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加大宣傳培訓,提高農戶環保意識。向廣大農民群眾大力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普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要加強對農用地膜殘留物對農村飲用水源的污染、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對農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以及對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影響的宣傳。(記者 高翔)

搜索更多廢舊農膜 白色污染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