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2011“兩會”特別報道 聚焦三農熱點 >
儘管“低碳經濟”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並在今年“兩會”期間作為政協的“一號提案”而受到廣泛關注,但每每提及“低碳”這一概念,人們往往更多地想到工業,想到城市。事實上,低碳,在農業農村同樣大有可為。
浙江省杭州市用10年時間,圍繞“低碳農村”建設,使全市減排二氧化碳20.8萬噸以上;“低碳備耕”正在成為湖南省衡陽市農民的新時尚;四川省宜賓縣復龍鎮推行的桑—草—牧—沼循環經濟模式,農戶每畝增收3000元;山西省壺關縣村民用上利用玉米秸稈生産的新型生物質燃料……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的農業系統,即低碳農業模式可以抵消掉80%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免工業化肥的生産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
面對新形勢,我國農村的“低碳”之路該怎樣走?從各地的實踐,我們看到,農村發展低碳的條件也已經成熟,各地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鎮生活用電及生活用熱水需要就是最好的例證。
科技支撐著農業生産低碳化。農業節能低碳,應該加強技術的作用,在農業領域多推行低碳技術。應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同時,應實現生産模式的創新。比如集約化生産,通過合作社,專業協會推動集中生産、經營,提高效能。
改變農村生産方式,發展低碳經濟除了財政投資支持以外,更需要金融資本和市場資本的積極介入。從目前情況看,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但資金短缺。只有金融資本和市場資本在農村落地生根,才會孕育出更多的現代農業企業,也才能推動低碳農業的興旺發展。
低碳是一種潮流,更是一場革命。城市農村的齊頭並進,才能讓我國“低碳”經濟的潛力得以最大限度挖掘。
浙江杭州市 新農村打上低碳印
本報訊 面上浙江省杭州市將用10年時間,圍繞“低碳農村”建設,力爭啟動實施“農村低碳能源550工程”。即在全市農村深入開展可再生利用示範鄉鎮創建工程、大中型沼氣工程、太陽能集中供熱工程、農業農村廢棄物能源化利用工程和地熱、空氣(水)源熱泵5大工程和每年50個項目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使全市減排二氧化碳20.8萬噸以上。這是杭州市副市長何關新日前在調研市農村能源“雙十萬”工程建設情況時透露的。
據介紹,“雙十萬”工程建設是當前杭州市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龍頭,2008年—2009年間,杭州市財政共計投入近600萬元用於農村能源建設。
湖南衡陽市 農村盛行低碳備耕
本報訊眼下,又到春耕備耕的時節,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施農家肥、測土配方施肥等“低碳備耕”方式成為了湖南省衡陽市農民的新時尚。
衡陽市是全國糧食主産區。近年來,這裡的農民不斷探索耕作模式改革。衡東縣霞流鎮農民成清水種了5畝責任田,去年他將養牲畜産生的農家肥施肥,化肥用量減少一半,糧食畝産比別人高出90多公斤。成清水的“低碳施肥”引起廣泛關注,周邊農民紛紛仿傚。衡陽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將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的“低碳施肥”方式加以總結推廣。各級政府還多措並舉,以獎促耕,調動農民使用農家肥的積極性。據介紹,過去豬糞只用作種菜,每擔賣2元,今年用作肥田,已賣到5元一擔,仍供不應求。
目前,全市組織了1800多名農技人員下鄉進村,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等服務,已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發放農業生産技術資料200多萬份。
浙江義烏市 財政補貼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
本報訊 在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街道裏兆村,新村建設規劃時,就把太陽能路燈納入村亮化工程。據介紹,裏兆村安裝了50盞太陽能路燈,按一盞燈350W,每晚照明9小時計算,一年累計節約用電57400度,約節省電費5萬多元,2年就可收回成本。
近年來,義烏市抓住國家、省、市扶持新能源産業政策的契機和義烏市新農村建設的時機,于2006年出臺《義烏市農村能源節能項目管理辦法》,對符合條件的村或單位進行財政補助。一是對義烏市級以上小康示範村、綠色生態農業示範村、實施舊村改造完工三分之一以上的村中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用戶在50%以上的,每台太陽能熱水器補助500元;二是對集熱面積達100平方米以上的太陽能集中供熱工程,每平方米補助300元;三是對太陽能光伏電路燈30盞以上的示範工程,按光電板每瓦補助25元。
4年來,市財政共補貼資金547.74萬元,全市累計建成44個太陽能熱水器示範村;建成31個太陽能集中供熱示範工程;建成1個太陽能光伏電路燈示範工程。年可節省標煤17337噸,年可減排二氧化硫381噸,減排煙塵295噸,減排二氧化碳7212噸。
山東微山縣 低碳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本報訊 日前,山東首家兆瓦級太陽能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在微山經濟園區啟動。據了解,該電站年發電量130萬千瓦時,年可節約標準煤1.1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4萬噸。這為微山縣向“低碳”經濟的發展邁出了較大步伐。
據介紹,今年,微山縣財政將列支1億元資金,重點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産業發展,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將微山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光伏産業基地。
微山縣煤炭探明儲量127億噸,煤炭工業長期佔主導地位。如何讓“高碳”向“低碳”轉軌?微山縣通過加大經濟轉型升級力度,發展新能源,推廣農村“低碳消費”,經濟發展步入轉型變革期。
近年來,微山縣爆破或關掉8台小火電機組、耗能企業10余家。同時,大力發展以節能為主題的船用風力發電機、LED燈、霓虹燈帶等高新技術産品,加大內河航運業、船舶製造、生物制藥、稀土冶煉等生産開發力度,發展湖區新型産業。截至目前,已有新能源企業4家,微縣還被授予“中國新能源産業百強縣”;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微山縣加大了農村“一池三改”普及力度,對農村建設沼氣池的農戶進行補助,目前,全縣已經建成沼氣池30000余座。
四川宜賓縣復龍鎮 “桑—草—牧—沼”巧循環
本報訊 栽桑養蠶,桑間種草,以草養畜,畜糞蠶沙産沼氣,沼氣供能,沼液沼渣作有機肥,每畝增收3000元。這就是四川省宜賓縣復龍鎮近年來推行的桑—草—牧—沼循環經濟模式。
近年來,復龍鎮抓住國家“東桑西移”的戰略機遇,加速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構建“桑—草—牧—沼”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園,通過標準化生産、集約化經營、環保化運行,延長蠶桑生産産業鏈,並通過沼氣的連接,將生産物質和能源在不斷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農村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在一起。
“桑—草—牧—沼”經濟模式依託科技培訓和示範,提高農戶科學技術水平來實現助農增收。據統計,復龍鎮發展蠶桑累計1萬畝,産繭超1萬擔,産繭量和産值均佔宜賓縣全縣70%。成片落實桑間種草500畝,新發展規模養兔47戶,生豬養殖大戶14戶,新建沼氣池200口,累計産沼氣7萬立方米,節約支出8萬元。春、夏兩季農戶養蠶收入368萬元。
該鎮通過發展循環生産,使原來簡單的糧豬生産變為蠶、畜、糧的生産模式,在擴大生産規模的同時,生産技術不斷改進,如養蠶推廣小蠶共育,省力化養蠶及紙板方格簇,蠶繭産量比普通飼養高得多,收購價高出原來15%;畜牧業的發展使糧食生産有機肥大量使用,提升了糧食的品質。以沼氣工程為核心的農業循環經濟,既節省了不可再生資源,又減少了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對環境的污染。
山西壺關縣 秸稈“炭”溫暖整個冬天
本報訊 去冬今春,山西省壺關縣百尺鎮方善村村民屋子裏一直是暖暖和和的。但村裏家家戶戶爐子燒的並不是煤礦裏出的煤,而是用玉米秸稈壓製成的炭。
壺關是全國有名的森林大縣,有林面積達103萬畝,又是玉米、穀子等傳統大秋作物種植區。一方面是每年20萬畝玉米所産生的12萬噸秸稈,農民無法利用,經常在田間地頭焚燒,極易引發森林火災;另一方面是煤炭供求日趨緊張,廣大群眾買煤難。
針對這樣的難題和需求,壺關縣引進專利技術並進行研發改造,研製出成型秸稈炭、秸稈粉碎機、氣化爐等系列配套産品。同時成立了秸稈炭加工及燃氣爐生産項目示範推廣小組,採取以補促建、以獎代補在全縣推廣。目前,全縣13個鄉鎮區已建成秸稈炭項目村級示範基地23個,示範戶15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