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0日 1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鄉土
1980年,陜西臨潼發掘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古墓。墓葬裏有石頭硯臺、染色物、彩陶杯子等等。陶器上的花紋上,就有毛筆畫過的痕跡。後來在湖南長沙,戰國楚墓裏,出土一根竹棍兒,頭上塞著兔毫,用線纏著,還刷著生漆,這便是真正的毛筆。
中國民間有五行八作之説,行行都有自己供奉的祖師爺,制筆業的祖師爺是誰呢?誰也想不到,是2000多年前秦國的大將軍——蒙恬。蒙恬怎麼會做毛筆呢?原來,蒙恬在外征戰,經常要給秦始皇寫報告。那時候用刀刻竹簡,很不方便。公元前223年,蒙恬率兵去打楚國,路過中山,就是現在安徽宣城、涇縣一帶。他發現這裡的野兔毛適合製筆,就用竹子和兔毫造出最早的毛筆。於是蒙恬就被後人尊為制筆業的祖師爺了。
唐代,安徽宣州涇縣便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出産的筆統稱宣筆,被列為朝廷的貢品和御用筆。
毛筆看似簡單,其製作工藝卻非常複雜。工序分為“濕活”和“幹活”兩大部分,近百道工序。沒有親身體驗的人根本不會相信,冰冷的水、纖細的獸毛、一道道看似簡單的工序、千百次的重復,直到做出一支滿意的毛筆,太不容易了!我國民間工藝傳承歷來是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很少有文字記載,多靠言傳身教和心領神會。但其原料採集、操作步驟、操作手法極為嚴謹,容不得絲毫馬虎,甚至達到嚴酷的程度。大概只有這樣,傳統技藝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我們這一代才能用到正宗的宣筆。這千年的制筆技藝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産。
附:制宣筆的主要工序:水盆(濕活):理毛、配毛、齊毫、壓毫、兼寸、對寸、圓筆(筆柱)、蓋筆(上披毛)、晾幹。(幹活)扎筆頭、選桿、制桿、裝套、配筆、修筆、焊筆頭、梳理、修整、上膠、定型、晾幹、套筆、刻字、打磨、檢驗、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