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隆化,那也是天子腳下,歷史厚重,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崇文喜武,舞文弄墨的人不少。就連那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都扔下了鋤頭,握起了畫筆。您説了,這不不務正業嗎?您先別忙著下結論,待我去瞧瞧再説。
在張三營鎮自己家開的小藥店裏,我見到了一心沉迷繪畫的李久功老爺子。
嚯,您別看這小店不大,可是頗具文化氣息。墻上懸挂的都是老爺子的手筆——紅彤彤的牡丹鮮艷欲滴,青山綠水生機盎然。
桌上還鋪滿了紙墨硯臺,老爺子和他的徒弟正在作畫。
“這兩天,你們電視臺正在俺們這兒選牛人,我也想去試試。這不正練著呢嗎?平時我自己畫著玩,想起來就畫會兒,啥時候畫完啥時候算。這選牛人不一樣,二十分鐘就得畫一幅。所以我先在家練練,甭管選上選不上,這對我也是個促進。”
甭看都74歲了,老爺子爭強好勝的心可是一點兒沒減,還惦記當俺們《鄉村大世界》的牛人呢。
要説牛,這老爺子還真牛!在農村呆了一輩子,愣是沒扛過幾天鋤頭。初中畢業,聰明的李久功考進了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後,便進了鎮文化站,開始和“文化”沾上了邊。1966年,天津醫療隊下鄉,來到了張三營。用老爺子的話説,那醫療隊裏,來的可都是“真正的大專家呀”。耳濡目染,李久功和醫療隊的專家們學習了很多有用又實用的醫學知識。要知道,在缺醫少藥的農村,這些醫學知識可是足以救人一命的。憑著這些知識,雖然不能掛牌行醫,提壺濟世,但開個藥店還是夠使的。從此,老爺子便在鄉間開起了藥店,捎帶手為大家瞧個小病小災的。鄉親們很信服他。
小小藥店雖不能大富大貴,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倒還綽綽有餘。衣食無憂了,老爺子的心又回到了文化上。
要説這隆化,那真是藏龍臥虎。作為全國掛牌的“書法之鄉”,這裡可謂是人才濟濟,像李老爺子這樣的書畫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生活富裕了,吃穿不愁了,人們自然就有了新的追求。於是,隔三差五的,老爺子就會和一眾朋友聚在一起,寫寫畫畫,互相切磋。畫高興了大夥兒再喝上兩杯,那叫一個爽。功夫不負有心人,雖非出自名師,就靠勤學苦練,堅持不輟,老爺子愣是畫出了些門道。要説這老爺子,那真是熱心腸。不止自己愛張羅同道,切磋技藝,還熱心授徒,帶領一眾農家子弟和他一起舞文弄墨。我禁不住問老爺子:“您老整日這樣呼朋喚友,涂塗抹抹,老太太沒意見嗎?”老爺子哈哈大笑:“她也有她的樂子。每週她都組織大家到文化站或索性到我家裏唱歌,可高興呢。”嘿,啥叫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哪,這老兩口,會生活!
正所謂家學淵源。説到這一家子對文化的愛好,老爺子打開了話匣子:“我這不務正業算是遺傳了。您還沒見我大兒子呢,一輩子守著土地不愛,就愛從地裏刨石頭。”哦,還有這神人?咱看看去!
説走就走,老爺子前面帶路,我們緊隨其後,一行人興衝衝直奔後街村老爺子大兒子李寒松家。
不用説我就猜到了,眼前這院就是李寒松家。院門前,甬道兩側排列著姿態各異的石頭,院門上貼著老爺子親書的對聯。聽見説笑聲,老爺子爽快、幹練的兒媳迎了出來。
“哎,李寒松呢,不在家?”
“嗨,又出去找石頭去了。聽説你們來,緊往回趕,還沒到家呢。”
隨著女主人,我們走進了李寒松的收藏間。哇,太豐富了,簡直就是一間小小的奇石博物館。
“沒辦法,就是喜歡這個。這些年他可沒少出去跑。北京的房山、密雲,黑龍江、河南,黃河壺口,哪有石頭就奔哪。一輛舊皮卡,一個行李卷,吃住在車裏,非常辛苦。”説起老公淘石頭的經歷,女主人充滿了疼惜。“他這樣一年到頭地往外跑,也顧不上家裏呀?”我問。“嗨,哪指得上他呀,都是我照顧著家,照顧著地,逢集再擺個攤兒賣衣服。好在一家人吃穿也夠了。既然他喜歡,就支持他弄唄,也不是啥壞事。”女主人快樂地説。
或許正是有了這份理解與支持吧,這些年,李寒松還真是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古玩、古錢幣,光是石頭就有上千件呢。目前,他正忙著整理相關資料,準備出書推介他的收藏。誰説農民就得拴在土地上呢?我看這李老爺子父子倆舞文弄墨、把玩奇石,這小日子過得就挺有滋有味的。什麼面朝黃土背朝天,今天的農民還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