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十年,一個22歲的青年受龍州江油縣尉邀請,談事論文,懷古覽勝。幾杯老酒下肚,青年縱情賦詩一首:“嵐光深院裏,傍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溪雲入古亭。日斜孤吏過,席捲亂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平心而論,青年的應景之作略顯附庸風雅,甚至夾雜受寵若驚的馬屁情結。全詩旨在描寫處於深山的縣尉府衙僻靜而清幽,以及縣尉修真養性的悠閒人生。
按下江油縣尉的不作為不説,且説那盛唐龍州府,正是今日之平武縣。對了,寫詩的那個青年叫李白,後人尊稱為“詩仙”。
“深山故宮”——報恩寺
東接“太白故里”江油市,南鄰“大禹故鄉”北川縣,西連“人間瑤池”黃龍寺,北抵“童話世界”九寨溝。沒錯,能與李白和大禹做“鄰居”的,只有千載龍州平武縣。平武,古稱龍州,自西漢置剛氐道至今已2200年。“聞道邛人説,龍州地脈深。碧溪飛百鳥,紅斾映青林。”這裡青山對峙,綠樹滴翠,亂石縱橫,江水跌岩,鐘靈毓秀,為歷代文人所歌咏。從厚重的蜀漢江油關,到精美絕倫的報恩寺,古往今來,平武這方熱土,可謂多姿多彩。
與其他寺廟不同,報恩寺的“水”,深著呢。後人總結出“六絕,證其“水之深”:一絕,其柱、梁、椽、檁等木質材料皆為一色珍貴楠木,有不蛀、不結蛛網之奇效。這在全國獨一無二;二絕,最富貴的千手觀音——全身貼金,正身以一根千年楠木精雕而成;三絕,華嚴殿內巧奪天工的轉輪經藏;四絕,名曰“群龍聚會”。全寺或刻或繪、或鑄或塑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條龍;五絕,鬥拱不僅從數量上、花樣上都是全國之最。36種2000多朵,故有“鬥拱博物館”之稱;六絕,現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貴明代壁畫。
今日的報恩寺,不在深山裏,卻在老城鬧市中。佔地雖不算大,但凡去過北京故宮的遊客,都會莫名發覺:這裡的風格,有點山寨紫禁城了。相傳明朝英宗時,鎮守龍州的世襲土官王璽,用重金招聘曾修建過北京紫禁城的工匠,倣其形制,大興土木建一宮殿。雖然天高皇帝遠,但還是有人給皇帝打了小報告,皇帝聞之龍顏大怒,立馬派欽差大臣前來調查。情急之下,王璽匆忙搬來佛像,逃過一劫。但由於太過匆忙,導致寺內佛像的擺放有些錯亂。殿內有一塊極其珍貴的金絲楠木,上面卻刻著“當今皇帝萬萬歲”,這成為皇家敕修的金字招牌。不僅王璽因禍得福,報恩寺更是逃過歷史上的多次劫難,甚至是文革。
集儒、釋文化之大成的報恩寺,如今已成為平武縣的人格化身。汶川大地震,平武亦屬重災區,正是河北人民的千里馳援,才有了今日平武之勃勃生機。“報恩”二字言簡意賅,卻道出平武人的肺腑之言。
王朗,大熊貓的樂園
從平武縣城溯奪博河蜿蜒北行,王朗自然保護區就在100公里之外。四月的平武百花盛開,尤以梯田上那一抹抹鮮黃的油菜花,更為引人注目。王朗,最早建立的大熊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有全國最多的大熊貓,這裡是大熊貓的故鄉,更是國寶的樂園。
用巡護員的話説,野生大熊貓就像深閨裏的美女,“緣分到了,才能見上一小面”。更多時候,探訪者只能看見這個“美女”臃腫的大屁股;能尋得一坨糞便,已是“艷福不淺”了。
幽靜的山路,清冷又曲折。遠處的群山披著白白的斗笠,那是一座座綿延的雪山。毛竹間並沒有上山的路,跟著巡護員,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緩緩融化的積雪上,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沒膝雪窟中,汩汩冰水流進鞋子裏,苦不堪言。探訪者吃的苦,卻是熊貓們的天賜之福。小溪潺潺流淌,茂密的翠竹錯落生長著,密密匝匝織起綠色帷幕。放眼望去,山巔雲霧繚繞,漫山林木簇擁,空氣沁人心脾。想來,沒有都市的霧霾與嘈雜,生長于斯的大熊貓仿佛樂居於世外桃源中。在當地白馬藏族人心中,大熊貓被看作神的領路人而備受尊崇。一位老巫醫為我們演示了幾個“貓貓舞”的動作,姿勢古樸而神秘,似乎真的蘊含著山中萬物的靈韻。 踏著柔軟的積雪,雖然沒有見到大熊貓的真容,但此行還是心裏暖暖的。有很多人在關心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狀態,當地政府正為保障這片山林裏的動物們能安靜生活而不懈努力。
與其面面相覷,不如相忘于山林。遊客與大熊貓,倒真是相見不如懷念了。下山時,不住回眸身後魁偉的雪山,心中竟是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忽地想起倉央嘉措的那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
風情白馬
清澈、蜿蜒的奪博河從岷山深處流出,穿過密林縱深的大熊貓故居,淌向兩岩長滿青稞,漫遊著群群犏牛、山羊的村寨,這就是居住在川西北平武縣境內,具有傳奇、獨特文化的白馬藏族。
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這是一支具有獨特語言、服飾和信仰的民族。白馬人分散居住在川甘交界的平武、南平、文縣一帶,總人口3400多人,特別是居住、生活在平武境內白馬路地區的白馬人,保留著獨特濃郁的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間文化,其獨特的服飾、語言、民族風情,猶如一支深山的奇葩,引起海內外遊人的好奇和關注。
白馬人居住在高寨山區河谷地帶,房屋沿山而建,木版木樓,一寨一村。他們的傳統住房是“板屋土墻”,以原木成架,斧劈松木板蓋頂,幹打土墻。一般分為三層,下層圈畜,中層住人,頂層儲物。(目前旅遊接待為新房)寨子裏的山坡上能看見這類建築。
白馬人以農耕、畜牧、狩獵、採集為主,白馬人服飾奇特、色彩艷麗、男女以白、黑、花三種袍裙為主,配以各類發飾、耳飾、腰飾。白馬人男女都戴盤形圓頂荷葉邊羊毛氈帽,氈帽頂上插上具有識別標誌的白雞翎,婦女胸前飾以白玉般的魚骨牌,腰間圍幾匝金亮的古銅錢,穿上各色布料縫製的鑲花袍裙,真是五彩斑爛、艷麗奪目。
白馬人語言獨特,但沒有形成文字,解放初,整個民族不足兩千人,尚處在“刀耕火種、男耕女織”原始自然的農耕社會,其農業以種植青稞、蕎麥、土豆、玉米為主,兼以畜牧、狩獵、婦女種麻紡線、搟氈織布,原始的生産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馬人對自然的崇拜,對山川的頂禮,也造就了他們勤勞勇敢的性格,潤育了白馬人原始、古樸的民族民間文化。
山深林密,風吹草低,寬闊的河谷遊戈著群群牛羊,蕎麥花開,青稞飄香,木樓山寨上冉冉升起縷縷炊煙,每值金秋季節,白馬人收割之餘,在寨子裏架起篝火、勺出釀好的青稞雜酒,盛上煮熟的拖砣砣肉,品嘗一年的勞動收穫,婦女們在木樓上架起織機,紡織七彩的腰帶,縫製艷麗的新裝,老人們選出潔白的羊毛,搟制著氈毛,辛勤的勞動,簡樸的生活之餘,産生了白馬人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歌舞。“跳朝蓋“是白馬最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動,朝蓋是一種滿目猙獰恐怖的目雕面具,幾個人反穿羊皮襖,戴上面具,隨著羊皮鼓的節奏跳神,以此驅鬼鎮邪,祈求平安。
平武註定是多姿多彩的。縣域南部平通河流域,是羌族世代祖居的地方。依然住著吊腳樓,依然穿著大腳褲、打黑綁腿,依然包著青色或白色頭帕,依然束著繡花圍裙……説到能歌善舞,羌族人與白馬藏族同胞當真是不遑多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