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鄉村大世界 >

小畢遊鄉村:朱子故里,閩中明珠(福建尤溪)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30日 14:39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鄉村大世界》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鄉村大世界官網

>>>>>更多三農資訊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850年前,讀書的少年望著眼前的一方池塘,即興賦詩一首。福建多山,尤以閩中為盛。層巒疊嶂、綿延不絕的群山仿佛天地間的一座迷宮,千百年來,不知困惑了多少山野村夫的夢想,也不知鞭策了多少寒窗學子走出去的步履。

  那個乳名“沈郎”的賦詩少年,夜以繼日刻苦攻讀、兼收並蓄。終有一日,豁然開朗:比起層層疊疊的山巒,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座迷宮呢?困惑生命的絕不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而是無法參透的天地之理!

  沈郎終於離家,踏上了曠世大儒的恢宏旅程。臨別瞬間,他的目光緩緩掃過靜謐的庭院,清澈的池塘,最後久久凝望書房北側的兩顆小樹,那是他親手栽下的樟樹苗……

 

  應該説,一棵樹能夠以一個人的乳名被命名,並非偶然。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乳名能夠以一棵樹的形式被人傳頌,也非尋常。也就是説,只有不尋常的人和樹才有這種緣分和可能,這是人和自然的一種默契。事實證明,這兩棵樹不尋常,而這個人也非尋常之人。

  南溪書院沈郎樟

  朱熹,後人尊稱朱子,閩中尤溪生人。老夫子名號頗多,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州病叟等等;但夫子的乳名只有一個,那就是“沈郎”。當今之世,大興人文旅遊之風,名人故里之爭時常亂人耳目。好在尤溪之於朱熹,是毫無爭議的。

  據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縣尉,去官後寓居於邑人鄭義齋館舍。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誕生。另據傳,朱子父親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曰:“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不知這是真人真事,還是後人附會,但無論如何,朱熹乃曠世大儒是事實。難怪朱熹逝世後,寶元年(1253年),宋理宗賜額“南溪書院”,由此得名。書院內有塊方塘,即為朱熹幼年讀書的地方。

  南溪書院古樸莊嚴,現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有韋齋祠、觀書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築。正堂當中立朱熹石膏塑像,兩旁是朱子手書板聯四幅:“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懸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畫像。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縣方溥主持,把半畝方塘擴大浚深,並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橋,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復。朱熹生平對生養他的尤溪,懷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據記載,他曾多次回到這裡尋親訪友、講學授徒,並留下了大量的墨寶銘文、手跡板聯和詩詞歌賦。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個個莘莘學子。正如劉海粟所頌揚的“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後人”。

  850年過去了,朱熹當年種下的小樹,如今有個享譽海內外的名字:“沈郎樟”。千百年來,它們坐看雲卷雲舒,任憑風雨在面頰上刻下歲月滄桑,它們在靜候遠行的主人……兩顆古樹枝幹參天,高約30米,樹圍分別為10.8米和7.8米。有詩為讚:“毓秀鍾靈紫氣來,香樟儒聖親手栽。身價能留千古樹,底須可作棟樑材。”這首詩為清代詩人所寫,可謂眼光獨到,出手不凡。

  深秋的尤溪,已不聞“知了、知了”的蟬鳴。站在沈郎樟下,仍能嗅到樟腦般的一縷清香,這或許就是歲月的味道,一種揮之不去的記憶……

  桂峰村:深山裏的百年孤獨

  就像期待聖誕禮物的孩子,當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起起伏伏、盤盤旋旋時,我不禁了然聖誕老人為何層層包裹那件煙囪裏掉落的禮物了,好禮物、好風光是從不輕易示人的。桂峰村又是怎樣一種風情呢?

  尤溪至福州,曾有一條官道路過桂峰村。昔時的村落熱鬧非凡,尤溪內地的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都在此打尖住店,因為這是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地。那時的桂峰村,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走進古村落,迎面而來的是“印橋皓月”。所謂印橋,即“石印橋”,始建於明萬曆32 年(1604年),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桂花樹頭的石墩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稱為日、月、書、印,象徵著美景如日月一樣永恒,寓意財富、權力源自於知識。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依山建於三面山坡上,高高矮矮,錯落有致。雖已不見“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的當年繁華,但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仍可謂旋踵即景、移步換天。村子很幽靜,居民大多是年長的阿公阿婆,他們依舊保留對外來客的熱情,一路嚮導下來,那古橋、古巷、古樹、古碑刻、古書齋、古祠堂和古民居,宛如時光倒流,將人引入古韻古香的舊時光。

  桂峰村,顧名思義,多有桂樹生長;又名蔡嶺,因蔡姓乃是這裡的名門望族。蔡氏宗祠位於石印橋上遊。宗祠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山門華表。面闊五間,左右次間與明間相通,構成一個寬敞的大廳。正楣柱懸挂清乾隆宰相、內閣大學士蔡新親筆題寫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廟貌報祖德宗功”的聯筒。額懸“著存”、“進士”、“兄弟舉人”匾,左懸一匾,文魁,前左懸今人立“兄妹碩士”匾,前右懸今人立“碩士”匾各一方等。

  桂村有一座小“布達拉宮”——“後門山大厝”。大厝始建於明末清初年間。它的石砌護坡就很有氣勢,從山澗底開始砌築,沿著陡峭的山腳一直修到半山腰,多達14層、高30多米。據傳,當年耗資1.3萬兩白銀,歷經10多年修建而成。這幢模倣官家府第的獨立建築氣勢宏偉,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

  世間繁華,恍如過眼之煙雲。塵埃落定,深山裏的桂峰村已經孤獨了百年有餘。沒有了車馬喧囂,如今的村子安靜平和,不像其它地方的景區充斥著商鋪,嘈雜喧鬧。村中游人寥寥,偶見村民或閒聊或勞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繁華的浮色褪去,桂峰村的古樸進而顯露本色來。2007年,桂峰村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桂峰的幽靜、桂峰的美麗正續寫著大山的另一種傳説。

熱詞:

  • 鄉村大世界
  • 小畢遊鄉村
  • 福建尤溪
  • 畢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