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是這兩句廣告詞,讓我一直對都江堰有一種嚮往,2008年5月14日中午,我和攝像楊益建真的來到了這個嚮往以久的城市,眼前看到的卻是坍墻瓦礫,滿目瘡痍,透過這些坍墻瓦礫也能感覺到原城的秀美。車水馬龍,各種汽車佔滿了整個路面,路旁被臨時搭起的帳篷擠得水泄不通,帳篷的夾縫裏,堆著大垛的瓶裝水,我們打聽抗震總指揮部在哪,幾個人幾乎同時指向一個方向,一個臨時板房,四週還有好多帳篷,我們説明身份,警衛叫我們進去了,這時,一個黑色的轎車停在院子裏,車上下來的是公安部消防總局局長郭鐵男,他向總部彙報,在離都江堰20多公里處發現一個小鎮,小鎮基本移為平地,在小鎮的開闊地上發現少量人群,報告完畢!總部指示:立即空降部隊!郭局長立即集合待命的消防戰士,準備出發,我和郭局長説了我要去前沿的想法,他同意了,我和消防戰士一起來到了臨時停機坪,飛行員説了一句讓我沒法回答的話:“多去一個戰士比多去一個記者要好得多”説話時他沒有看我,我頓時有一種無話可説的感覺,我決定,不去了。
這時我不知要去哪,立即打開腦海裏的搜索引擎,兩個故有的關鍵詞,農村,村民,我決定去農村,可是怎麼去?在這個時候有車能去嗎,我和攝像師楊益建站在路邊,剛剛憂鬱的片刻,一輛紅色的轎車停在身旁,“你們要去哪?我是志願者”這時我才明白,大街上的車只要你是抗震救災人員。叫一聲就行了!我突然感到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這是一個專門為記者們服務的志願者車隊,我説,去農村,去聚源鎮!司機幾乎不説話,他把車頭調過來,朝一個車水馬龍的公路上駛去了。
煙霧籠罩著這個寧靜的小鎮,我來到了災情較重的聚源鎮,聚源中學,在這裡,警戒線外的群眾,一張張己經凝固的面孔,高度集中的目光凝視著坍塌的教學樓,瓦礫中戰士們用手搬動著巨大的水泥塊,天上的雨水,頭上的漢水,手上的血水己經混成一片,逃出來的同學,鎮上的居民,都站在操場上一動不動的看著坍塌的教學樓,從挖掘現場傳出一聲:“何老師找到了”校長,學生,拼命地向廢墟上跑去,被值勤的戰士攔下來了,當我們上去時看到,何老師懷裏還抱著一名小女生,她的高跟鞋掉了,小女生的手裏,緊緊地攥著一支圓珠筆,操場上響起了驚天動地的鞭炮聲,這是同學們和鄉親們為她送行。
何智霞,畢業于西南師大,自願回鄉做聚源中學3年5班的班主任,地震一瞬間,她拉著兩個學生衝了出來,返回去又拉出來兩名同學,當她第三次衝回教室,剛拉起這個小女生往外跑,教學樓倒塌了,我看到這裡也落淚了。
我想和製片人打個電話,就想做一個專題《鄉親們愛戴的何老師》電話怎麼也打不出,這時幾部電話同時伸了過來,“用我的,我是本地網”這是什麼力量,能産生出這麼巨大的凝聚力,無私,無畏,無地界的擴散著。災難也許是無法預測,可是這個民族面對災難的表現我們歷歷在目。
天很晚了,我想去農村,先想買一個電筒,可是沒處買,一個農民和我説,別買了用我的,這位村民知道我們要去農村,他説你們去我家吧,我家在普星村。己經是晚上九點多了,七公里的路怎麼走?這時,無處不在的志願者,把我們送了這個小村莊,村莊有些寧靜,村民們今天接到市裏通知,一切河水井水都不讓食用了,村民不理解,還有些恐慌,我想,快速找到專家,讓專家告訴村民,這些水用什麼方法才能安全飲用,對!這不就是我要報道的題目嗎?於是我就真的做了一期《災後安全飲水》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