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3日 19:19 | 進入娛樂城堡 | 來源:CCTV.com
這幾年當中,我一直想去民勤做一期關於生態環境的節目,因為在很多影像當中我知道了這個地方,那裏遮天蔽日的沙塵暴,讓人印象深刻。2008年3月26日,我和攝像登上了北京飛往蘭州的飛機,到達蘭州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來接我們的甘肅團省委青農部部長張小平,在車裏又簡單地給我介紹了民勤的生態情況,因為前些天他剛剛從民勤回來。他説沒有去過民勤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沙漠的破壞力,聽著他的講述我們又對民勤加深了一層印象。吃飯的時候,甘肅團省委宣傳部的郝江臨副部長,把幾個飯桌上沒用過的一次性濕紙巾塞給了我們,她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説,到了民勤也許你們能用得上,一是因為民勤非常缺水,二是民勤風沙特別大,你們要是住在當地老鄉家裏,洗臉也是件困難的事情。
27日早晨從蘭州出發,天氣很晴朗,蘭州市區黃河兩岸的柳樹已出現了綠色,讓人感到了春天的氣息。車子直奔民勤縣城,在武威去往民勤的路上,我們看到了諸如“保衛民勤綠洲,合理利用水資源” 的好多宣傳標語大牌子,矗立在公路兩邊特別醒目。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是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年降水量僅11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646毫米,是全國乃至世界最乾旱的地區之一。近6年來,民勤縣尚未治理的風沙口流沙又向綠洲方向前移了15米至40米。目前,流沙正在以每年8到10米的速度吞噬著綠洲腹地。在民勤沙漠邊緣的村莊,由於狂風的作用,大量的沙子飄落在了村民的房頂上,造成村民房頂被壓塌,圍墻被推倒。當地老百姓稱之為“沙上墻,羊上房”。掃沙、拉沙已經成為了沙漠邊緣村莊百姓生活中的每天都要做的事,可是既使是這樣,他們還在堅守著自己的家園。
當我們來到這個沙漠邊緣只住著一戶人家的民勤縣東容村六社時,我們看到的是殘垣斷壁,到處能看到倒塌的房屋,看不到一絲村莊裏該有的生機。堅守在這裡的最後一戶人家是魏光財家,魏光財今年56歲,和從小得了中耳炎聽不見聲音的老伴一起守著這個寂靜的村莊。當我們到來時魏光財主動提出帶我們參觀一下他們的村子,因為在他的內心裏認為,只要有人住,村裏就有人氣。 對老魏來説,他這56年的全部記憶,都寄託在了這個既將消失的村莊裏。
瘦小的老魏做過村裏的老師,他很懷念那段教書的日子,那時候村裏學生也多,有時候公社還要給村子裏放場電影,春節期間,大家熱熱鬧鬧地扭秧歌,村莊裏充滿了歡樂。現在,那鑼鼓聲、笑聲似乎還回蕩在老魏的耳邊。沙漠離老魏住的村莊只有兩公里遠,由於缺水,村裏老百姓陸續離開了家鄉,2005年底老魏最後的一戶鄰居也搬走了,老魏也曾經搬出去三次,但是他最後又搬回到了東容村,因為他總覺得不習慣外面的生活。再加上自己和老伴都有病,濃濃的思鄉情結,使得他不想再折騰著搬來搬去。但是看到鄰居們一戶戶都搬走了老魏很傷感,大部分人搬出去後再也沒有回來過,有些偶爾還通個電話問候一下近況,老魏很想他們。
老魏的兒子和兒媳到內蒙古打工去了,很少回來,女兒在縣城上班,偶爾在節假日才回來一次。老魏和妻子沒事就在家裏看看電視,老魏很喜歡草原,因為那裏有水有草,是他夢想中生活的環境,還有自己的兒子在草原上打工,他也非常想念兒子。老魏特別想有個孫子,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在老魏思想裏已是根深蒂固的老傳統,兒子都結婚幾年了,還沒有孩子,老魏很著急,村莊也荒蕪了,自己也一天天老了,老魏認為村莊裏延續生命的東西太少了。
村莊裏的生活孤單而寂寞,一個月前別人送了老魏一隻小狗,老魏家的這個新“成員”很活潑,也很聽話,老魏也非常疼愛小傢伙,平時小傢伙也和老魏兩口子形影不離。也許是好久沒有見到人了,小傢伙一見人就很友好的往身上撲,拽著記者的鞋帶不放,有時候還要搶搶鏡頭。在老魏家裏,墻上那張瀑布風景畫特別顯眼,這是老魏三年前特意買的,他説他做夢都想,村子裏要是能有這麼多水就太好了。
由於缺水,老魏很節省用水,每次洗臉洗手都用一點剛剛能遮住盆底的水,盆裏的水都很黑了老魏還要洗上兩三次,實在太臟了再端去飲雞。對老魏一家來説“水比油貴”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他每隔半個月才能到五六公里外的地方去拉一趟水。
按農曆説,那時候快到清明節了,老魏要上墳祭祖,現在村莊裏人都搬了出去,每年只有老魏一個人來上墳祭祖,他還要代村裏搬出去的人上墳。老魏覺得這塊土地曾經養育了自己,就不應該忘本。現在村莊裏又剩下老魏一戶了,看著破敗的村落,和因乾旱缺水死去的沙棗樹,老魏很難過。
老魏一家的生活很簡單,半個月他要去趟鎮裏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拉一次水,來維持日常生活。3月30日是給老魏家供水的日子,如果沒有水,他家的十畝田就沒法種,一大早,老魏就來到渠道邊,昨天通知幫忙幹活的人還沒有人影,老魏顯得很著急。老魏對這次供水很重視,因為他不知道明年政府還讓不讓他種地,因為按照規定,為了保護生態,要壓減耕地,這樣做是為了減少地下水資源浪費和對植被的破壞,如果一旦不讓種地,老魏將失去所有的收入。現在固執的老魏卻一直沒有搬出去的念頭。一來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沙漠裏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不捨得村子裏幾輩人種下的數十公里的紅柳林帶。他擔心,一旦他離開了村莊,這些紅柳林就會很快枯死、消亡,家鄉就又少了一個屏障,所以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當一名護林員,守護著自己的家園,讓村莊披上綠色。
其實離老魏村莊不遠處就是青土湖,那裏曾經是個水草豐盛的地方。據介紹,曾經水波浩淼的青土湖是從1957年開始乾涸的,20世紀70年代前,湖底尚屬沼澤和濕地,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青土湖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植被群落退化、死亡。九十年代,湖底被黃沙掩埋,成為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
近年來,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已在這裡交匯並繼續向南侵襲。現在民勤縣庫區百姓生産用水都是來自當地紅崖山水庫,由於風沙太大,紅崖山水庫也受到很大的威脅。民勤縣紅崖山水庫管理處書記仲龍善告訴我們,現在紅崖山水庫面臨的危險就是淤積太嚴重。從1958年建庫到2004年已經淤積了3689萬立方米,其中70%是吹來的沙子淤積掉的,30%是上遊輸來的沙。巴丹吉林沙漠距水庫邊緣只有5公里,騰格裏沙漠距水庫邊緣只有3公里,紅崖山水庫也是大的風沙口之一。仲龍善告訴我們,紅崖山水庫一旦乾涸,民勤庫區八萬農民將無法種田。如果一旦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在民勤交匯,那麼民勤綠洲將不復存在,由於沙進人退,一些村莊已經荒蕪,不少農民被迫離開家園。面對來勢洶洶的沙漠,民勤人民又該如何捍衛自己的家園呢?我們採訪了全國治沙英雄——民勤縣宋河村石述柱,73歲的石老看上去精神煥發,他説風沙並不可怕,只要發動群眾,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韌勁、有魄力,沙就能治住。
五十年前的民勤縣薛百鄉宋河村,從南到北的十幾裏路上,看不到幾棵樹。這個東、西、南三面環沙的村子,因為沙逼人退,當時全村200多戶人家,就有30來戶背井離鄉,外出逃荒。
1955年的春天,擔任村團支部書記的石述柱,帶領近百名青年,走進了村東的大沙河,按照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方法,栽植白茨紅柳,構築簡易風墻。他們披星戴月,奮力會戰,但因乾旱少雨,管護不當,只能是“春栽夏死秋放羊,冬天架在火盆上”。他沒有氣餒,第二年又將治沙戰場移至村南的張家大灣。一個春天又一個春天,他們與風沙搏鬥了八載,可是,他們灑下的汗水和足跡,一次又一次被狂暴的風沙吞噬殆盡。
八年艱苦征戰,結果屢遭失敗。在常人來説,該服輸了,可石述柱卻不。1963年冬天,他擔任村支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説服和動員全村群眾,繼續在來年春天治沙。
第二年春種過後,石述柱又帶領宋河人,推著獨輪車,拉著木轱轆大車,提著芨芨筐子,抬著紅柳抬芭,走向了村西的楊紅莊灘,再一次與風沙展開了頑強搏鬥。就這樣半個世紀過去了,憑著50年的艱苦奮鬥,宋河人擁有了一個7500多畝生態林和2500多畝經濟林的萬畝林場,並在林場的空灘閒地上,開墾出了2400畝耕地。這個林場不僅有效地護衛了原有的3100畝耕地,而且每年為群眾帶來了300多萬元的收入,提供集體積累10多萬元。在民勤,不管男女老少,在他們口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壓沙植綠。
在民勤縣東湖鎮正新村我們碰到了正在植樹的張玲張鑫兩姐弟,現在沙漠離他們居住的東容村只有400米遠,如果村莊沒有了,就沒有了溫馨的家,他們年幼的心裏充滿了擔憂。這是我們從張玲的作文《我的家鄉》中看到的一段話:我的家鄉原來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但是由於這裡的風沙太大,所以我的家鄉絕大部分變成了沙漠,要不是因為這裡的風沙太大,使這裡變成一望無際的沙漠,不然這裡還是一片綠洲,還是一片湖泊。現在沙漠正在一步一步地前進,村子也快被它吞沒了,我們知道沙漠一步步逼近,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它(村子),並沒有選擇離開這裡,現在我們正在植樹造林,正在搶救我們的家園,讓沙漠變成綠洲。我們都發出了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讓沙漠變成大綠洲,讓它變成美麗的地方最富饒的地方!
我問正在上初一的張玲你最想去什麼地方?她給我的回答是青海,我問她為什麼要去青海,張玲説她想去看青海湖,因為她還沒見過那麼多的水。當我問她願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她的回答很堅決:不願意。我們外人無法理解他們對家鄉那份深深的情感,因為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童年的無限歡樂,以及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張玲的弟弟張鑫對外面的世界特別好奇,張鑫最遠就去過武威市,最讓他高興的是還看見了火車。談到火車張鑫特別興奮,他説什麼時候自己要能坐一次該多好,他又問我們飛機長什麼樣,是不是像一個大鳥。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當我問他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張鑫的回答令我意外,他説他想當個畫家,想把家鄉給畫下來。
民勤荒漠化問題也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曾十多次批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現在國家已在那裏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在積極加入到“拯救民勤綠洲”行動中來。2008年3月9日共青團甘肅省委、甘肅省青聯、甘肅省少工委、甘肅省學聯啟動了 “牢記總理囑託,拯救民勤綠洲”生態援助行動,向全社會發出倡儀,5元錢可以在民勤捐植一棵樹,300元可以在民勤捐植一畝林,500元可以在民勤捐壓一畝沙。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王永前告訴我們,民勤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態警示教育的地方,通過生態的援助行動,通過體驗教育和捐植活,讓更多的人自覺地樹立起強烈的生態環保意識。保護生態不是一個地方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
採訪的第四天,回到民勤賓館,覺得頭特別癢,特別想洗一下,可是洗手間裏那幾個字看了以後,真的讓你不好意思用水:民勤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請您一定節約用水!可是還是忍不住,用了少量的水衝了兩遍頭,兩遍過後洗臉池底還是一層沙。洗完頭看了池底的沙子又想起了孤獨守望著荒蕪的家園魏光財,有著胡楊精神的石述柱,沙漠中的張玲兩姐弟,他們天天生活在風沙中,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他們的生活感受。
尾記:寫完這篇手記,想用四個字總結:民勤 民情
民勤,一座風沙中的小城,這裡的百姓勤勞質樸,在這個30萬人口的縣城演繹著一部真實的民情故事:這裡的百姓用汗水淚水和風沙在做著搏鬥,沙漠吞噬了他們家園,有的人背井離鄉,有的人還在孤獨地守望,或離別家園、或抗爭風沙的故事會代代相傳,子孫牢記,民勤的天何時晴?民勤的山何時青?我想有了國家的重視,全社會的幫助,還有親愛的民勤人民共同努力,民勤決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