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2010生活567 > 舊版節目文稿 >

賠本賣牛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3日 18:44 | 進入娛樂城堡 | 來源:CCTV.com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 生活567首頁

點擊進入 節目精彩視頻

      可初到丹寨,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似乎乾旱得不嚴重,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是以前的小型水利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上這兩天當地剛下了兩場小雨,植物恢復得好,其實丹寨是黔東南州受旱情影響最重的一個縣。
      在丹寨縣長青鄉的大朗村,記者見到了這位養牛專業戶石宗銀,他正在山道上拉水,他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的重要任務就是拉水。
      因為牛飲水量很大,老石每天都要去拉幾趟水,取水點很遠,來回一次就要走一個半小時,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老石的體力都有些吃不消了。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每天這樣來拉水呢?從去年下半年持續至今的乾旱,讓他的牛圈斷了水,附近又沒有水源,老石和村裏其他養牛戶只好每天這樣去拉水。


      老石的小車一次只能拉四桶水,拉一次水也只夠裝半缸的,那這缸水夠喂幾頭牛的呢?除了拉水,老石還要給牛準備草料,好在當地剛下了兩場小雨,地裏種的苜蓿草長勢還可以,因為不知道天什麼時候才會下大雨,所以老石不捨得全用青草來喂牛,每次要拌上一半的乾草才拿去喂牛。
      牛圈裏有七頭大牛和一個小牛,老石剛給一頭牛放上水,沒想到這牛一口氣就能把這一桶水給喝完,看來這牛真的很渴,那牛一次要能喝多少水呢?
      一頭牛一次喝二十五公斤,八頭牛就是二百公斤水,而牛一天要喂兩次,就需要四百公斤水。一缸水只能喂三頭牛,就是説牛一天最少需要五缸水。老石拉一次水就要一個多小時,每次只能拉半缸水,這樣算的話,老石一天就是別的事什麼也不做,也需要用十幾個小時來拉水,這根本不現實,所以説這水啊根本不夠這些牛喝。牛看上去都很消瘦,這和缺水是不是有關係呢?


      喂完了牛,老石又帶着記者去了另一個地方,他要給記者看什麼呢?因為乾旱,老石已經賣光了這一個牛圈的牛。老石很心疼,他的臉上始終沒有笑容,那他的牛到底賣了多少錢呢?
      一頭牛才賣1千多元,這在往年也就是一頭小牛犢的價錢。那往年的牛價能賣到多少呢?價錢差別那麼大,那老石今年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
      如果按一頭牛老石損失兩千元來算,15頭牛老石就已經損失了三萬元。老石很發愁,前幾年雖然養牛掙了些錢,可現在也損失的差不多了,他非常擔心要是天還不透透地下幾場大雨,這牛又該怎麼辦?他想再賣掉幾頭牛,等來年好些了再買些小牛繼續喂,可是他又有些捨不得。
      老石最終還是決定再賣掉四頭牛以減輕用水的壓力。一大早,他就拿了一些平時都捨不得喂的新鮮草料,想給即將要拿去賣的四頭牛喂最後一頓早餐。


      老石還請來了村裏的其它養牛戶幫忙,在牛圈裏套了四頭看上去壯一些的牛,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可在記者看來,這四頭兩歲的牛也十分消瘦。
      賣牛要到縣裏的牛市,有幾公里的路程,也許是知道了自已的命運,也許是不想離開這個家,這頭牛怎麼拉,也不願走,看到此景,老石的心裏也是酸酸的。
      中午的時候,老石他們才趕到縣裏的城南牲畜市場,這是縣裏唯一交易大型牲畜的地方,交易牛的地方人可是不少,老石的牛能賣個好價嗎?


      和老石談價的人並不多,一些村民只是看看牛就走了。這個人看牛的架式很認真,看完牛他提出願意出1300元買這頭牛,這個價錢老石能接受嗎?市場裏賣牛的很多,大多在討價,交易得卻很少,其他人賣牛的情況又怎麼樣呢?
      過了二個多小時,老石決定這牛不賣了,他告訴記者他要回家。老石的情況是這樣,那丹寨縣其他養殖戶的情況又怎麼樣了?
      今年66歲的黎炳倫2005年在村裏承包了36畝地,開始種植藥材金銀花,2008年他所種的金銀花才開始有收穫,作為特種種植,需要高投入,才能高産出,為此,他當時貸款上這個項目。
      老黎給記者算了筆帳,雖然有了兩年的收入,但是,還是沒能還上全部貸款,現在,又趕上了這場旱災,那他的金銀花因此損失了多少呢?


      老黎説,他要補種一半的苗,以一畝30株算,36畝就需近萬株,而一株苗8元錢,光苗錢就需8萬元,肥料一畝300元,需要投入一萬元,補種的苗三年後才有收成,這樣,他裏外損失了近25萬元的損失。本來就貸着款,再加上這筆損失,這個打擊誰也受不了。
      以老黎的情況,咬咬牙再投入些錢,如果沒有災害,再過三年,他的金銀花還能恢復,可是,城江鎮集體的金銀花項目要想恢復可就難了。
      這就是這個項目的160畝金銀花種植區,去年剛剛種下,可是記者在這片土地上,很少能看到活着的金銀花苗。
      原來,這些新芽都是剛長出來的,而每年清明前出的茶芽才是品質最好的茶葉,乾旱缺水,茶樹就不發芽或者晚發芽,這就直接造成了茶葉的産量下降、品質降低。那麼,今年這片三千畝的茶園因為乾旱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


      據茶園的余書記介紹,雖然農場工作人員不斷地澆水,但還是有幾片茶樹榦枯了,要想把這幾片恢復,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大型茶園是這樣,那其他的茶戶損失又會怎麼樣呢?在興仁鎮的一片新茶園,記者看到,這裡的茶樹幼苗大多都沒有出芽,有的還成片成片地枯死,那這戶茶農的損失能有多少呢?
      就在記者採訪結束時,老石跑來説,他的四頭牛最終還是賣了,他因此又損失了近九千元,他把他的牛玲送給了記者,説是留個紀念,這就是那個牛玲。在丹寨的調查我們不難看出,因為這場乾旱,農民朋友因旱致貧、因旱返貧的人數在增加,那裏的人們都在急切地盼望著雨季能早點到來,當然我們也希望雨水能早點澆灌大地,可是不知電視機前的您想過沒有,萬一這雨水遲遲不來又該怎麼辦?如果明年再出現這種天氣,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國家加大扶貧力度是一方面,社會援助也是幫扶他們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國扶貧基金會與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因此開展了手挽手1+1甘霖計劃,如果您想參與,請留意屏幕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