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高黎明是北京紅都集團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師,他的師傅田阿桐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的首席服裝師。現在,給國家領導人製作服裝對於他來説,已經是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一。
這是已經經過改進的中山裝,不過,最早對中山裝的樣式進行修改的是高黎明的師傅田阿桐。
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身穿中山裝的形象,引起世界矚目。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中國男人,上至領袖,下至百姓,只有一種正裝概念,那就是中山裝。今年76歲的彭玉福老人至今保留着結婚時穿的一件中山裝,這件衣服他一穿就是三十年。
在新中國成立後,女士服裝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今年82歲的周五妹老人那時就將結婚時穿的旗袍剪短,變成了斜襟短衣,隨後,又穿起了當時最受中國女性喜愛的列寧裝。
五十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的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當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變得豐富了,夏季是姑娘們展示裙子的季節,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就連幼兒園的小女孩也會有一件屬於自己的布拉吉。
這是一張拍攝於1949年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叫黃孟媛,當時10歲。新中國成立的那天,黃孟媛的媽媽領着她到城裏照了這張照片。如今,當年的小女孩已經是70歲的老人了。
黃孟媛 :這張照片是49年照的,那個時候解放了,窮人翻了身,大家都很高興,家長就帶着我到時代照相館去照的相,穿上了新衣服。有些東西是跟照相館借的,比如説我舅母的那個大衣和我舅父那個禮帽都是在照相館借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短衣短衫是農民的主要服飾。像大衣、禮帽這樣的服裝服飾老百姓家裏是沒有的,只有照相的時候借來穿一下。今年74歲的李天珍老人,至今還保留着當年自己結婚時穿的一件衣服。
現在看來毫不起眼的衣服在當時就算是時髦的了。在50年代,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領着人們的生活。他們工作繁忙但沒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沒有牢騷,人們至今仍然懷念50年代,50年代,那個奮鬥的年代。
這是北京市商業局在1955年發放的棉布購買證,1957年改稱布票。1960年,棉花大面積減産,這使得棉布很緊缺。
字版 1969年3月4日,中央就城鄉居民棉布分配問題發出通知,規定按人口平均的棉布基本定量為16尺1寸。------《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按照成人的標準,做一套棉衣要20尺布票。而在農村,布票的發放標準為城鎮人口的三分之一,最少的時候,每人一年只發三尺布票。
黃孟媛 :一個人只發三尺布,因此一個人要做一件衣服都做不上,今年你做,明年我做,做一件衣服都不夠。山東老太太那時候棉襖拆了 表面給姑娘做了一件襖 裏子我做了一件褂子 棉絮織成線了 .
票證年代人們講究的是盡可能的節約,而且節約也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今年78歲的趙菊蘭老人至今保留着1968年用碎布條拼湊起來的被單。
由於一件衣服要穿很長時間,所以那時候人們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藍灰黑色成為街頭流行色。
與帶有補丁的衣服一樣,軍用服裝在當時也是一種時尚的潮流。無論男孩女孩,都一身戎裝,總能讓人感到那種颯爽的英姿。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一種新面料製作的服裝如春風般闖進了人們的生活,那就是的確良。今年50歲的汪建國,對的確良有着抹不去的記憶。汪建國在16歲時就已經在湖北農村走街串巷為村民做衣服了,做慣了粗布衣服的他,一度將的確良視為高檔服裝。
如果説的確良打破了70年代的平靜,那麼,70年代後期出現的喇叭褲則掀起了軒然大波。70年代後期,喇叭褲成為這個年代最流行的服裝樣式。53歲的趙連臣17歲開始一直在鄉村做裁縫,1978年他曾經接待過一名年輕的顧客,30多年過去了,今天,他仍然能清晰的記得那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輕人。
喇叭褲的出現,得到了喜歡表現自我的年輕人的喜愛。但是,當年喇叭褲在街頭的出現,卻引起了許多人的反對和抵制。
在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裏有這樣一組鏡頭,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褲的年輕人,並下令用剪刀把他們的喇叭褲全部剪破了,電視劇的創作者戲劇性的還原了當時喇叭褲遭到反對的情景。
當年,隨着褲腿悄悄放開的,還有人們對服裝的認識,一些人開始在服裝上不斷地嘗試新的變化,喜歡表現自我的年輕人在矛盾中在衝突中演繹着時代的風采。
70年代,的確良和喇叭褲風靡的背後,是人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實現對美的追求。
八十年代的年輕人最先感受到改革開放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年輕人跳起了迪斯科戴上了太陽鏡,街頭流動的色彩也豐富了起來。新近上映的國産故事影片廬山戀成為當時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的愛情故事,加上女主角所穿的43套時裝,都令人産生耳目一新的感覺。1984年拍攝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大受追捧,讓紅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與此同時,一部叫《紅衣少女》的影片一公映,立時成為時尚的標籤,紅衣風靡全國。
假領子也是當時一個頗具時代特點的産物,假領子其實是真領子,它有前襟、後片、扣子、扣眼,穿在外衣外面,足以以假亂真,美其名曰“假領子”。
1984年,當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磯實現三連冠的時候,街上流行起了運動服裝。運動服裝還被用作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們的廠服。儘管今天看來,這些服裝在面料和款式上都還不那麼講究,但在當時卻是商家熱銷的品牌。
1987年3月,初春的季節雖然時有寒意,但愛美的姑娘們還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健美褲。八十年代,蝙蝠衫也是深受一些時髦女性追捧的時裝。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作為男士正裝之一的西裝開始流行起來。但那時的西服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模倣,並未達到中山裝那樣正式,穩重的境界。那個時代,品味和格調這一類的概念尚未出現。觸目所見的是今天看來令人發笑的西裝。
八十年代是一個多彩的年代,八十年代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穿衣服“出格”一些,不一定與意識形態的健康有必然的聯絡。
解説 上個世紀90年代,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進入到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的新階段。人們的服飾在急劇的變化,穿衣打扮講究個性和多變。就連牛仔也不再是往日的模樣。縫補,破邊,刮痕,甚至是大大小小的窟窿,也被人們所接受。
90年代初期,專賣店開始在服裝零售行業出現,基本上都叫服裝專賣,襯衣專賣。90年代中後期變成了品牌專賣店。這種專賣店不僅在城市,在農村也遍地開花。就連農村的學生們也開始紛紛追求所謂的品牌服飾,一些休閒服品牌,開始搶佔農村市場。
進入新千年,似乎一切變得很快,個性化要求更加突出。其中,唐裝一度風靡城市和鄉村的大街小巷。
2002年2月12日,一對身着唐裝的父女走在灑滿初春陽光的上海街頭。
如今,時尚和個性化成為服裝市場的主流。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感到自己和城市人已經沒有了差別。
從1949年到2009年,共和國走過了60年。這60年,服裝作為一種印記,就像是穿在人們身上的歷史畫卷。從單調到豐富,從灰暗到艷麗,不斷演繹着人們的幸福、喜悅、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