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我們欄目播出了一期《溫暖有多暖》的節目,這期節目報道了青海省南部牧區的學生學習生活中取暖困難的情況。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了更好幫助青海南部牧區學生過冬取暖, 2007年2月,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共青團青海省委聯合發起,我們《生活567》欄目與青海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承辦的“溫暖計劃”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溫暖計劃”活動開展兩年來,我們先後四次冒著嚴寒將這些愛心物資分批送到學生們的手中,在2008冬季到來時,我們又一次開展了“溫暖計劃”活動。
2006年12月記者來到這裡的帳篷裏的學校,此刻,帳篷外溫度在-16℃,孩子們在沒有任何取暖設施的環境裏,用顫抖的聲音讀著書;在條件好一點的寄宿制的學校,在朗朗的書聲中,我們看到的是這只凍得滿是裂口的小手,裸露在外的腳,這個孩子雖然穿著棉鞋,可是腳尖處卻漏了一個大口子,他就是穿著這樣的鞋,在這裡讀書、生活。
天一放晴,課間時分,孩子們還得到草原出去揀牛糞,因為教室裏唯一能取暖的爐子還得等著這點牛糞來生火呢。
老師:沒有煤只能燒牛糞。
對孩子們來説,課間最愉快的事情莫過於這樣圍著爐子取暖了,可是這樣的情形也不是每天都有的。
夜晚孩子們又是怎麼度過的呢?此時是外的溫度已經是零下20度了,薄薄的被褥和棉被,落在外的小手小腳,一雙拴破爛穿孔的棉鞋……由於沒有爐子沒有生火,孩子只能緊緊地靠在一起相互取暖。
節目播出後,青海孩子們過冬的這種現狀牽動著億萬觀眾的心,許多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來了錢,寄來了衣物,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呼籲下,在中國農業影視中心領導的關心支持下,2007年1月,由欄目發起的溫暖計劃行動正式啟動。
在溫暖計劃活動的推波助瀾下,600多萬元的援助物資分批進入牧區,孩子們穿上新棉衣新棉鞋,我們的愛心仍在傳遞著。
北京服裝學院的同學們是第一次參我們溫暖計劃活動,大屏幕播放了《溫暖有多暖》節目,雖然是兩年前的場景,但是大家還是被節目中的場景所感動。
同學1:就覺得他們需用關注,需要所有人的關愛,需要大家用愛幫助他們。
同學2:我們看了片子覺得很吃驚,我們覺得這樣的地方更應該去關注。我覺得風雪壓不住春天的到來,寒冷也凍不住關愛的心。
大家紛紛捐出衣物,有的衣服是自己剛買回來沒幾天,自己還沒舍得穿就捐了出來。有一個班的同學還設計了一個冊子,全班每個同學都在上面寫上了對青海南部學生的溫馨的祝福。
老師:讓我最感動的是學生本身的熱情 ,我想説,孩子們,在遙遠的北京有一群非常熱愛他們, 被他們學習熱情所感動的大學生們在支持你們。
同樣牽掛青海南部牧區的孩子還有中央民族大學的學子們,同學們帶著大包小包來到了捐贈現場。
同學1:這是我們全班捐的,一共捐了多少,二十件吧,二十多件衣物,還有書之類的。
同學2:我覺得,作為一名民族大學的學生,我們深切的理解到,我國邊遠地區,一些切發達地區,生活比較困難的群體的疾苦,我們也深有感受,願意把自己多餘的衣物捐出來,獻出一份愛心。
這即是一次奉獻愛心的機會,對於大學生們也是一次受教育的機會。
同學3:我想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可能更多的是在校園中學習,走出社會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很少,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同學們會更好的了解青海地區的貧困狀況,了解孩子們生存的狀況,這樣可能更能培養我們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同學們不僅自己捐了衣物,還為此次捐贈來4噸多過物資提供了倉庫,連最苦最累的裝車搬運工作他們也抽出休息時間,整整忙乎了大半天。
中鐵快運北京分公司、長期關注青海南部牧區學生的熱心觀眾劉炳生都加入到我們溫暖計劃的行列中來,為我們從北京到西寧解決了運輸問題。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捐贈了1200個書包,一家企業為青海一個班同學捐贈了50套價值1萬多元的羽絨服,此次“溫暖計劃”活動總共收到捐贈過冬衣物6000多件,這批愛心物資通過23個小時的鐵路運輸到到達青海省的西寧市已經是晚上七點鐘,我們的記者與青海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了三個多小時把這些物資裝上了大卡車。
此時我們心裏一直惦記著我們節目中報道過那些孩子學習生活怎麼樣?他們是不是長高了?能不能在溫暖的教室裏讀書呢?從西寧市到澤庫縣將近500公里的路程,7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了澤庫縣寧秀鄉完小,走進校園,兩棟樓房在校園裏顯得格外耀眼,這是學生們的教學樓和老師的辦公樓,窗戶上都加上了保溫層。在學校我們找到了寬太加,那個曾經穿著開口的棉鞋在大雪中挑水的男孩,如今他已轉學到了這個小學,在暖和的教室裏讀書。
記者:什麼時候轉到這邊來的?
老師:三年級轉過來的,今年他四年級,去年轉過來的,轉到這邊適應不適應?這邊來適應一些,比他上面來説好一些,學校環境肯定改變了,這裡肯定好一些。現在學習怎麼樣?學習還可以。
老師把我們領進了寬太加的宿舍,那寬太加住的宿舍現在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哪一個是你的床?這個全是新的,這個被子被套全是學校發的,這個書包也是發的。
寬太加現在住進了只有八個人的宿舍,晚上也不要睡在沒有床板冰冷的地上,有了厚厚的被子,晚上還有暖烘烘的爐子取暖。寬太加每天都在刻苦地學習,他非常感謝那些幫助過他的好心人,只有用好好學習來報答他們。
馬建立:當我們看著他們那麼執著的為了自己學習的渴望而努力著,為了自己的希望而奮鬥著的那種狀況,看著他們那種眼神,我覺得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溫暖的環境,而對於他們來講也許這一點點的溫暖並不可能帶給他們一生的溫暖,但是我相信每一個人對發自內心的一點點幫助會讓這些孩子銘記這個社會的溫暖,銘記每個人對於他們成長中的一點點關愛,這一點點愛的力量會激勵他們在自己的奮鬥歷程中走得更遠走得更堅定走得更有信心。
魏鴻明:這是年初就開始挖地基,這兩個都一樣,兩間教室一間宿舍,還有食堂,明年可能7月會竣工。這個圍墻也是新建的,一共現在是六個教室,還可以增加兩個年級或者增加人數都可以。
修建教室和宿舍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那這些錢都是從哪來的呢?
魏鴻明:通過咱們《生活567》欄目的節目,是捐方捐的,所有的費用都是捐方捐的。
《溫暖有多暖》節目播出後,香港愛心人士何崇本先生捐贈60多萬元用於巴登小學教室和宿捨得修建,現在教室和宿舍建設工程80%已全部完工,在今年冬天到來之前巴登小學的同學們就能在暖和的教室裏讀書。
看到巴登小學發生喜人的變化,我的心裏有許多感慨,其實這是我們記者兩年之類第四次來到了這所學校,每一次的到來都能感受到學校切實的變化,在這裡我要替巴登小學的師生們感謝社會上的好心人對他們的關愛與幫助,在這裡真誠對他們説聲謝謝!那是不是只有我們節目中報道的學校取暖現狀得到了改善?其它學校取暖現狀又有哪些變化呢?我們決定再去其它學校看看。
老師和學生最隆重的方式迎接著我們到來,澤庫縣和日鄉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現在有600多名學生,許多孩子都是貧困生,過冬衣物還是比較緊張,為此我們把首都高校和一些企業捐贈的 4噸多的愛心物資決定在這個小學進行分發,希望在嚴寒的冬天帶給他們一絲溫暖。我們在學校舉行了一個簡樸的捐贈儀式,對300名貧困的學生給他們發了嶄新的棉被,當孩子們領到新棉被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其實兩年來,溫暖計劃每一次捐贈都見證了許許多多這樣溫暖的瞬間。
錢桂侖:我們共青團省委從2006年發起針對幫助我們青海農牧區寄宿制小學生冬季取暖問題的溫暖讀書行動以來,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累計募集資金和物資超過了一千兩百多萬,通過這筆資金和物資我們兩年多來對我省牧區廣大寄宿制中小學在校的學生特別是青南地區,部分條件比較艱苦的縣裏邊的寄宿制中小學的學生的冬季取暖問題給予了一定的幫助。
在澤庫縣和日鄉完小,我們走進學生宿舍,發現宿舍乾淨整潔。
記者:這個比原來的厚多了?
記者:兩年前我們來到青海省南部牧區採訪的時候,發現有許多學校的學生晚上住宿條件非常簡陋,他們原來都沒有木板也沒有床,現在我們再來到澤庫縣採訪的時候發現宿舍裏都換了嶄新的床也有了嶄新的被褥,他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走進學校的食堂,發現學生們吃著熱氣騰騰的麵條,而且食堂的衛生環境都有很大的改善。
那科:主要措施就是上面下撥的資金,尤其是今年我們基礎建設上投資了940萬元,這940萬元裏面政府撥款也有,鎮裏貸款也有,這三種,主要改善修建的是教學樓也好、學生宿舍也好、學生食堂都是新建的。
青海寄宿制學校取暖問題也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8年教育部、財政部下撥2.8億元用於青海省寄宿制學校取暖費用,現在青海省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每年都能領到130元到160元不等的取暖費,而這100多元的取暖費能讓他們穿上暖和的衣服、能在有爐火的宿舍裏睡覺,能在溫暖的教室裏讀書。
當我看到寬太加再也不用在大雪中挑水、不要睡在冰涼的地上,而是穿上了嶄新的棉衣、棉鞋在溫暖的教室裏讀書時,我真得很感動,正如青海團省委副書記馬建立説的那樣: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一點點幫助,都會讓這些孩子銘記這個社會的溫暖。正是有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關愛,兩年多來,我們記住了孩子們一雙雙燦爛的笑臉,也見證了溫暖的每一個瞬間。大愛無疆,愛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我們溫暖計劃活動還將幫助青海南部牧區的孩子們,希望在他們童年的記憶裏都能感受到關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