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綠色時空 >

[綠色時空]小山村的林改故事(2010.08.01)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綠色時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因為一項國家政策,不僅改變了周邊植被綠化,更給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一個其貌不揚的小鄉村卻生産上好的綠茶。

    每年清明節過後,在湖南西部雪峰山深處的馬洞村,都會出産一種遠近聞名的綠茶。這種綠茶的製作工藝與一般綠茶相差無幾,它的製作者也不是什麼制茶大師,而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付小紅,然而就是她製作的茶葉,口感卻是出奇的好。

    採訪:顧客對茶葉的評價。

    付小紅自己並不喝茶,也不懂茶,在行家看來,一個不懂茶的人是不可能造出好茶葉的。付小紅的好茶葉,不是來自工藝,而是來自於茶葉本身。

    付小紅的茶場,是一個小山包,坐落在群山之中,這個茶場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是付小紅的父輩們栽種的。

    採訪:茶樹的來歷:父輩們移植的;

    付小紅茶場的茶樹,均由當地深山的野生茶樹移栽而來,雖然産量很低,但茶質極佳,在良種高産茶樹普遍推廣的今天,這樣的茶樹已經非常難得。

    在付小紅所在的村莊,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南下廣東打工去了。村裏的茶樹屬於集體所有,隨著人去樓空,茶樹也隨之無人問津。

    採訪:承包茶樹的目的:懷念舊情、荒廢了可惜。

     林改拯救上好綠茶,也帶動全村勞動婦女。

    承包原本沒人要的茶場,付小紅只需要支付很少的承包費,但最讓她擔心的是,如果茶場發展好了,集體把茶場收回怎麼辦,因此在最初幾年,她只是採摘極少量的茶葉自己用來送親戚朋友,而付小紅的茶葉因為口感好,一下子傳播開來,被認為是全縣最好的茶葉。

    好運接踵而來,付小紅迎來了林改政策。她對茶場的承包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她開始放開手腳,專注自己的茶葉。

    採訪:林改讓自己安心

    付小紅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建造這麼一個茶場,從整地、移栽茶樹到茶樹長成,至少需要五十萬元造價,而付小紅承包了這片原本要荒廢的茶場,30年的承包費用,甚至不到這個茶場本身價值的二十分之一,而且將來可以轉賣、繼承,這一切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現在,付小紅的茶葉因極佳的口感和品質而供不應求,付小紅一個人忙不過來,就請鄉親們來幫忙,這也給閒暇的鄉親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採訪:一天能摘多少斤,賺多少錢。(多人)

    因為馬洞村裏的年輕勞動力大多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多為老人或者要照看孩子的年輕母親。對於她們們來説,摘茶葉是個非常不錯的收入來源。

    (同期:下次一起摘茶葉,等)

    馬洞村有製作茶葉的傳統,大家都有製作茶葉的常識,比如,下雨的時候絕對不能摘茶葉,因為濕茶葉會沾鍋。今天天公不作美,大家沒摘多少茶葉就被雨淋回來了,但是她們寧可自己一身濕透了,也不能讓茶葉濕了。

    老人們摘茶葉的速度,顯然不如年輕人。但大家能一起聊天説笑已經足夠了,更何況還可以賺錢。

    村裏的年輕婦女,除了摘茶葉,她們還可以在村裏做別的工作。

      林改,帶動竹加工行業,打工者留在了家鄉。

    與付小紅同一個村,村民潘中庚放棄了南下廣東打工,留在村裏幹起了竹加工的手藝活。

    採訪:潘中庚放棄外出打工的原因,在家的收入狀況。

    潘中庚現在做的是楠竹的粗加工,這是製作建築竹膠板的原材料。當地盛産楠竹,在林改前,雖然有一部分山林是以責任山、自留地的形式讓村民得到山林的自治權,但是村民的山林産權買賣和轉包得不到法律支持,這樣導致山林生態發展不平衡:有些山林無人管理林材老化,而有些卻被過度砍伐。

    通過林改政策的法律保障,潘中庚買斷了一部分村民山林裏的竹子,另一方面,也收購村民自己砍伐的竹子。

    原本在山林裏荒廢的竹子,現在不僅給潘中庚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

    村裏的兩位年輕婦女,上午在在付小紅的茶場摘茶葉,下午,她們則給潘中庚打工,到了晚上,她們還有一份工作,那就是幫付小紅參與茶葉的製作。而她們在自己村裏打工的收入一點不比外出打工少,更關鍵的是,這裡不要求上下班,多勞多得。而在這個有著自給自足的傳統小山村,不需要太多的開支。因此,每年留守村裏的盈餘比外出打工還要多。

       林改,不僅沒有毀壞山林,而且讓山林更綠。老百姓積極性明顯提高。

    相比之下,村長張起松就不能多勞多得了,在村裏,他是最忙的。

    同期:村長登記村民的林權産權證

    作為村長,張起松不僅要核實登記每戶村民的山林,而且要為村民們的山林産權轉讓、租賃等商業行為提供服務。每個擁有山林産權的村民,都會得到一份國家統一頒發的林權證。這將是村民們山林財産的法律依據,如同城市裏的房屋産權證一樣得到法律的保護,林權改革後,山林權不僅可以轉包,也可以買賣、繼承。

    採訪正在犁田的農民:留在村裏的意義和好處。

    山林産權明晰後,村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在離村子不到一百米的距離,原先光禿禿的山林,已經被茂密的樹林覆蓋。在這個近乎懸崖的陡坡上,也被村民們種上了樹。

    如今在馬洞村所轄範圍,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除了耕地、房屋,其它全是森林。這些森林,為整個大氣環境提供新鮮氧氣,同時也是村民們的綠色銀行,村民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適當賣樹或者賣山林,而山林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山裏有多少樹。因此誰都願意在自己的山林多種樹。

    村民:願意多種樹,

    村長:村裏的森林覆蓋率增加後,野生動物也多了。

    今天,林改,正在全國範圍如火如荼推廣。按照林改規定,林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包、出租、轉讓、入股、抵押等等。也就是説,要進城做生意,農民可以把自己的林産轉包、出租、轉讓、抵押以獲得寶貴的資本;有山林的經營能力,但自己的山林太少太散的農民,可以將鄰近的山林轉包或者租過來,聯合經營,增加經濟效益。林改,帶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更讓農民的財産得到了保障,是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