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2010年5月20日,4頭野象闖進雲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一個村寨,在村民的菜園子裏一直吃菜到第二天淩晨。當地一名記者採訪時,險遭不測。而在久久沒有發現野象蹤跡的雲南普洱市的思茅區,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一向溫順可親的大象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兇猛。它們究竟是從哪來的?人們該如何與野象和平共處呢?一起跟隨我們的鏡頭到思茅的野象鎮探個究竟。
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要想找到大象的行蹤,非常艱難。在原地蹲守三天后,我們終於發現了這些神秘的身影。
這群不速之客的目標非常明確,目光直指村民的玉米地。一袋煙的功夫,大片的玉米地被洗劫一空。飽餐後的5頭大象揚長而去。而這5頭大象的暴力行為才剛剛開始。
1999年,思茅電視臺的一位攝影師為近距離拍攝大象,而激怒了象群,死在大象的蹄下。人與象的恩怨從何而來?這樣的人象之爭究竟是怨人還是怨象呢?
這5頭大象屬於亞洲象,亞洲象的脾氣一般比較溫和,通常只有在家庭中年幼的成員受到威脅時,才會出擊趕走敵人。思茅已經很久沒有發現野象蹤跡了,這些野象究竟是從哪來的呢?
這裡就是多次遭到大象襲擊的依象鎮,以前叫野象鎮,很久以前,因野象頻繁出沒而得名。上世紀60年代,由於環境遭到破壞等原因,大象們離開了依象鎮。直到1993年,這五頭大象再次回到了依象鎮。人們看到大象,就像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為了歡迎它們,人們準備了糍粑和白糖,那是他們招待貴賓的最高禮節。
大像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一起覓食,遇到敵人時集體防禦。象群首領通常由最年長的母象擔任。
剛到鎮子的大象,在母象的帶領下,好奇的嘗試著包括農作物在內的一切食物,當大象走向田地時,人們甚至為此而歡呼。
按照祖輩的説法,這意味著吉祥的降臨,村民們甚至約定,無論象在誰家,都要拿出田裏最好的作物來招待大象,5頭大象在依象鎮受到這樣的禮遇常達半年之久,直到人們最終發現,他們的田裏有限的糧食,實在喂不起大象,而此時的大象們已經徹底喜歡上了人類的作物。此時此刻村民開始猶豫了,他們對祖輩的説法産生了動搖,村民們,沒有足夠食物來招待它重達數噸的野象。甚至認為野像是害蟲。
非洲象和亞洲象一樣體型龐大,需要大量進食以補充身體所需。每頭大象一天能吃200公斤的食物、喝140—230公斤的水,産生近150公斤糞便。所以它們每天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不停地進食。
大象的破壞讓當地人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人們開始保護自己的作物。一位村民在田邊噴撒農藥,用來抵抗大象的侵佔。
村民同期:這些大象也很聰明,就跑到田中間吃莊稼,這個辦法就不管用了。
1998年,村民汪真華承包了一座小山頭,種上竹子和菠蘿。第二年大象發現了這片竹林,一夜之間菠蘿、竹子以及附近的莊稼被一掃而光。為此老汪傷透了腦筋。他打聽到,大象對強烈的顏色和聲音刺激比較畏懼,於是他在大象經常來往的路上挂上大幅黃布,在樹梢上挂起了電燈,想嚇退大象。並在樹林中敲鑼鳴號,以壯聲威。這些辦法能管用嗎?
第一天,這頭大象和往日一樣準時駕臨這片竹林。靠近竹林20米遠處,鑼聲響起,它扭頭就跑。
第二天,這頭大象一路小跑,來到竹林10米遠處,猶豫片刻,還是離去了。這樣反反復復持續了20多天,老汪的莊稼安然無恙。
然而,一個月後,突生變故,聰明的大象對這些噪音不再躲避,而是尋著聲音而來,發起攻擊。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其他四頭大象隨即趕來,很快投入到這場戰鬥中。最終,這片竹林還是慘遭破壞。那麼,大象之間究竟是靠什麼求救的呢?看似笨拙的它們又是如何在最短時間趕到的呢?
非洲象和亞洲象一樣絕頂聰明。在動物界,大象的智力排行老二,僅次於猩猩,而位居海豚之上。它們的視力雖然不好,卻有著超強的嗅覺和聽覺。和人類一樣,每頭大象都有獨特的聲音。通過叫聲,象群成員能知道每一個同伴的位置。他們可以發出30種叫聲。有時高聲尖叫,有時比男低音還要低沉。然而,大象最特別的語音是一種叫次聲波的語音,這種人耳聽不見的低頻叫聲傳的很遠,大象能在8公里外聽見同類的呼喚。它們一般每小時行進6公里,有時速度也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里。
這個方法不管用了,老汪召集村民開會,商量對付大象的新辦法。他們決定在自家的莊稼地周圍圍上一圈電圍欄,這種電圍欄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一旦遇到撞擊,會在霎那間放出上萬伏的高壓,把碰撞物擊倒。這種高科技産物能把大象攔截住嗎?
大象有一條長長的鼻子,全部伸長大概有兩米多長。由10萬多塊肌肉組成,而人的全身只有640塊。這條長鼻象人類的胳膊和手一樣靈活,是它們抓住食物的基本工具。口渴時,它可以把相當於8大酒瓶的水一飲而盡。大象還會游泳,全部潛入水下時,鼻子還是很好的呼吸器。
一天,這頭大象用樹枝在擊打電圍欄,一會兒它就順利的踏過了電圍欄走進莊稼地。難道大象不怕上萬伏的高壓嗎?
原來,聰明的大象已經學會了對付電圍欄的方法,用樹枝擊打電圍欄,電圍欄往往因此而短路失效,大象們依法砲制,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電圍欄徹底報廢。
萬般無奈,老汪使出了最後的一招,他在小山周圍挖了一條壕溝,這條深3米,寬2米的溝終於發揮了作用,大象被拒之溝外。但是,溝外大片的莊稼,只好送給大象做食物了。
更慘重的是,五年時間裏,這5頭大象已經造成當地5人死亡,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五頭大象要與如此善待過它們的人類為敵呢?
大象的平均壽命高達70年,是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因此大象的童年和人類的幾乎一樣長。在動物世界中,大象記性好是出了名的。在非洲肯尼亞進行的研究表明,哪怕是在分開幾年之後,非洲大象仍能辨認30多個親屬。
儘管大象有著如此超強的記憶力,但是,它們通常都不輕易的使用。如果周圍環境不斷變換或者發生緊急情況,它們就別無選擇。
依象鎮的人們認為亞洲象也有著超強的記憶力。20年前為了捕一隻大象作為動物園的觀賞動物,當地人誤殺兩頭傷了三頭,依象鎮的人們因此猜測,今天回歸的5頭大象中,年長的母象就經歷了這樣的故事,當時被殺和受傷的象中,也許就有它的親人,人類的再次靠近,勾起了它躲避獵殺的痛苦記憶,從而對人類發起攻擊。
大象對人類敵意的另一種解釋,是人類侵犯了大象的棲息地。30年前還是幾戶人家的小村寨,隨著人口的增加,擴大了居住地和農田面積,人類的活動區域在此期間擴大了近300多平方公里,同時保護區森林內增加了三條公路,這些村寨和公路貫穿了整個保護區,侵佔並打破了大象完整的棲息地。在這些地方,與其説是大象離開森林來到人類的領域,倒不如説是人類把自己的家園搬進了大象的活動區域。
人怨象,象狠人,在這場長達二十多年的人象大戰中,究竟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呢?我們無法回答,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絕對不能捕殺野象,人類也不應將森林佔為己有,人類應該學會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主持人:為了解決人象之間的矛盾,保護區的管理者們打算用十年左右時間,以人工栽種和雨林自行恢復的方式,在大象三塊主要棲息地之間形成兩條大象走廊,讓三地分居的大象能夠相互往來,並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編導: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