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科技苑 >

張曉山:以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03日 23:29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CCTV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這一判斷以及相應出臺的政策舉措,必將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補上“三化”同步的短腿

  “十二五”規劃綱要和2012年中央1號文件都提出,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大戰略的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從全國來看,目前城鎮化水平提高較快,2011年末城鎮人口達6.9億,城鎮化率達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同時,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農業現代化在“三化”中仍然是短腿,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滯後於城鎮化和工業化。雖然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較快增長,但農村發展仍然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物質技術基礎仍然薄弱,農業競爭力不強,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加大,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所以,推進“三化”同步的著力點應放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和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發展現代農業,應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加強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技進步是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的基本支撐。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集成,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産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而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應用必須綜合配套。這就需要加強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2011年我國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到52%,但與許多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每年經過中央和省級政府部門鑒定的農業科研成果有一萬項左右,約30%可以推廣,但實際轉化率只有10%—15%。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農科教、産學研脫節,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應以農民和農業生産需求為導向,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建立健全政府有關部門、農業院校、科研單位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協同創新的機制,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産脫節問題。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關鍵在推廣。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投入不足,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專業人員流失、人員老化、推廣能力不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技推廣的人員、編制和經費三權的權限界定問題,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活動的區分問題,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問題等都需要在政策上進一步明確。201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切實提高農技推廣人員待遇水平,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這些明確的政策舉措必將有力促進我國農技推廣事業發展。應確立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公益性功能,對公益性推廣和經營性推廣進行分類管理。穩定和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快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分離出去。國家辦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有責任、有義務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涉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應加快發展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多元化發展。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村級農業技術服務站點、農民技術人員等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和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及涉農企業等農業經營性組織,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群眾性科技組織,以及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等,是處於不同層次和位置、具有不同功能的農技推廣主體,應對其推廣功能加以區分和整合,著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促進種業發展,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作物品種技術體系

  科技興農,良种先行。誰能控制種子,誰就能控制農作物生産和食物的供給。在種子産業的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研究領域,目前大型跨國公司佔據主導地位。世界上最大的一家跨國種子公司2007年的種子銷售額達到49.64億美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3%。全球90%的抗蟲棉和抗蟲玉米品種中所含的抗蟲基因來自該公司的産品。國內較大的5家種業公司2009年的研發投入為4400萬元,不到該公司2008年研發投入9.8億美元的1%。

  要使我國的種業能與大型跨國公司抗衡,需要制定明確具體的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培養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作物品種,搶佔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應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形成大中小種子企業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企業集群,推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種子企業聯合與合作,把我國的種業做大做強,防止出現外資控制我國種子産業的局面。

熱詞:

  • 一號文件
  • 農業科技
  •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