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科技苑 >

高廣元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7日 17:28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CC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們在從事著一份怎樣的工作

高廣元 科技苑欄目總導演

   博士畢業後,在許多人的不解中,我依然選擇留在《科技苑》欄目,繼續從事農業科教類節目的創作。在我看來,這似乎又不是單純的節目創作,而是承載著太多的重任與擔當。

  《科技苑》是CCTV-7農業節目開辦最早的欄目,也是CCTV-7農業節目唯一一個專門製作播出農業科教節目的欄目,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播農業科學技術,普及農業科學知識。概括起來,我們承擔著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任務。

  在中國,農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早在半個世紀前,費孝通就這樣描述過中國: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的中國,農民依舊是構成這個國家的主要階層。儘管城鎮化的進程在加快,但是農民依舊是中國根基的事實卻未曾改變,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改變。

  這樣的國情之下,農民的科學素養就決定了中國整體的素質。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語境中,科學素養作為一項基本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意義上,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應該引發我們足夠的深思。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3%,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日本的核輻射之後,當地人沒有什麼恐慌,而在中國,卻引發了大範圍的哄搶食鹽防輻射的事件,為何日本人能科學應對核輻射,而中國,一個小小的謠言就能讓全國陷入恐慌的局面。

  在過去的幾年中,那些備受關注的科學話題讓我們記憶猶新:吃綠豆能治百病,吃香蕉能得上癌症,瓜農用上了膨大劑,牛奶裏含著三聚氰胺……面對著一些明顯的科學謬誤,很多人不加質疑的相信、追捧、盲從,更多的人隨之不加選擇地跟進、擴大和炒作。

  每一次事件之後,我們在深感痛心的同時又有著深深的自責,我們的工作做得多麼的不夠,我們的責任是多麼的重大。

  《科技苑》欄目開播至今,已經有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無論是對一個人來説,還是對一個欄目來講,都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

  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這看似漫長的十六年裏,我們究竟做了什麼呢?”

  一個欄目的十六年裏做了什麼?而我工作也有十一個年頭了,這十一年來我又做了什麼呢?

  我想,我和這個欄目主要在做一件事情:喚醒民眾對科學的興趣。我們用最純樸、最原始的方式推行著我們的理念,我們用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方式完成了這一理念的推廣,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科學感興趣了。

  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人們對科學總是有太多的敬畏。這種現象甚至是全球化的。

  有調查顯示,在英國,年輕人現在對科學越來越不感興趣,“有一件事情讓我感到悲哀,就是人們一提到科學的時候就顯得很緊張、很畏懼。”英國BBC科學電視節目製作人和導演約翰.林齊説:“我們做的科普節目就是要讓觀眾對科學知識和科學信息感興趣,我們會充分利用科學或者科學工作本身的一些特點去做一個有意義的節目。”

  這十六年來,我們不正是始終如一的在做著這件事情嗎?

  我們想告訴大眾,科學雖然是嚴肅的,枯燥的,但這絕不意味著一定用枯燥的方式表達科學,我們總能找到一種方式讓大家對科學感興趣。

  我們還想告訴大眾,科學其實並不深奧,科學離我們也並不遙遠,它近到與我們似乎是觸手可及。

  轉基因技術是深奧的,科學上這樣解釋:“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後,導入並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

  定義是嚴謹而枯燥的,技術本身也是高端的。但是,轉基因離我們並不遙遠。圍繞的轉基因的謠言又有多少啊!哪一個不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説金龍魚油就是轉基因大豆油和轉基因菜籽油,這樣的油在歐洲和日本絕對禁止食用的,這種油就是在禍害國家和人民。就在上個月,在網上發表《金龍魚,一條禍國殃民的魚!》的郭成林被判處了一年有期徒刑。

  在民間,對於轉基因的水稻,一直有這樣的一個傳聞:蟲子都不吃的抗蟲轉基因水稻,人能吃嗎?人們似乎到了談轉基因而色變的地步!

  事實上,轉基因水稻可以放心的食用。因為抗蟲轉基因水稻裏的抗蟲基因是一種功能比較專一的基因,它其實是一種蛋白,可以與害蟲腸道的一種特異性受體結合,一旦結合,它就會麻痹害蟲,直至害蟲死亡。而人類的腸道沒有這種特異性受體,也就不可能對人類有任何影響。

  有人説,美國人根本不吃轉基因的食品,而我們中國人卻熱衷於食用轉基因。在美國,根本買不到轉基因食品。事實上,美國是轉基因作物種植的第一大國,轉基因玉米、大豆、土豆、西紅柿、木瓜等,都是美國家庭餐桌上的家常便飯。在美國,食品是否標注“轉基因”由食品公司自願決定。如果某一食品標簽標有“非轉基因食物或不含轉基因成分”,其隱含的意思是這種食品優於其它食品,導致消費者産生歧義。在美國,法規不允許這種誤導性的食品標注。這同樣給了我們一個信息,轉基因食品和其它食品一樣,並不存在優劣的問題。

  如果有了這樣通俗易懂的解釋,你還會對轉基因心存芥蒂嗎?

  西瓜爆炸事件之後,瓜農使用膨大劑一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一時間,關於瓜農使用膨大劑的聲討不絕於耳,矛頭直指瓜農,直指膨大劑!很快,西瓜滯銷!瓜農隨時慘重!

  事實上,膨大劑促進植物生産的膨大劑或者調節劑,其功能和植物體內的激素一樣,都能調節植物生長髮育。這種膨大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在國際上推廣應用了,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使用後,很多地方已廣泛應用於瓜果、草莓等,只要按照國家規定適量使用,對人體沒有什麼副作用。關鍵是如何使用,在西瓜的幼果期可以按照要求適量使用膨大劑,但到西瓜快成熟的時候再使用的話就容易造成西瓜裂果。

  如果有了這樣的知識傳播,民眾還會對膨大劑恐慌嗎?瓜農還會濫用膨大劑嗎?

  這些突發性的事件,突顯出來的是公眾科學知識的匱乏。而我們,試圖用最快捷的方式、用最通俗的表現手法向公眾傳遞著這些知識,我們用科學消除正在蔓延著的恐慌。

  這樣的科學傳播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每一次重大的事件現場,都有我們的身影。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除了突發的事件,我們更多的是面向九億的農民傳遞科學知識。知識改變命運,農業知識可以改變一個農民的命運,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

  九億農民都有著一個致富的夢想。然而,夢想畢竟不是空想。農民致富的道路需要知識來武裝,需要技術來支撐。

  十六年來,我們播出了一期又一期的農業科技專題,我們手把手的教農民技術,在教技術的同時,我們還要教他們為什麼。

  給小豬斷尾和斷牙是養殖戶都知道的事情,然而,養殖戶不一定知道的是我們為什麼要給他們斷尾和斷牙;

  給果樹剪枝的許多技術果農也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卻未必知道為什麼非要採取“卸膀子、脫裙子”的剪枝方式;

  發酵床養豬養雞已經很普遍了,可是為什麼豬糞在發酵床上就會神秘的失蹤了呢?豬糞哪去了呢?發酵床上究竟是啥起了作用呢?

  …… ……

  我們一直堅持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

  一個沒有知識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懂尊重知識的民族是可悲的。農民的這些知識該怎樣獲得呢?《科技苑》欄目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其實還有一些知識,可能不是與突發事件緊密相連,甚至與老百姓的生産生活都看似沒啥直接關聯,是老百姓司空見慣卻一直忽視的。都知道玉米長著長長的須子,可是玉米為何長鬍鬚呢?都知道公雞打鳴,可是公雞為何打鳴呢?都知道兔子不吃窩邊草,可是兔子為何不吃窩邊草呢?…… ……

  科學是無處不在的,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這麼多年來,作為中國的一檔專業欄目——《科技苑》一直起著布道的作用,一直在用一種堅韌和執著傳授著科學知識。而我們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其中的一份子。

  在《科技苑》工作的十一年裏,每每有機會,我都會推薦我們的欄目,這也時常會打消別人的許多疑慮。因為之前,他們對我們的欄目知之甚微。他們經常這樣表述:“不就是養豬養雞種菜嗎?有啥呀!”言語中流露著一絲不屑。而我也往往趁著這樣的機會對他們進行欄目的普及。

  其實,《科技苑》首先是電視,也是一門藝術。我們從事的是一種神聖的職業。《科技苑》的節目同時兼備科學和藝術的氣質。

  科學與藝術是當今世界最能跨越國界、文化的界限而産生深遠影響力的精神創造活動,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科學與藝術有許多相似性。一個是思維規律上的相通,一個是精神氣質的相通。

  許多人聽到了這樣的解釋,首先是詫異,繼而是萌生出一種敬意。

  細細地品味,《科技苑》的每一期節目都是朝著這樣的一種氣質在努力。

  欄目播出的《農業文化遺産的啟示》就頗具代表性。這個系列節目包含了侗族稻魚共作、雲南哈尼梯田、青田稻魚共作、萬年稻這樣四個主題,在節目中,我們感受到了獨特的地域傳統文化,又能體會到“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農業體系的完美融合。

  節目中,我們看到了哈尼族男女老少在田間載歌載舞,看到了神樹林裏神秘的祭拜,看到了他們對於水的崇拜,看到了蘑菇房裏純樸的生活……然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和科學有關。他們載歌載舞,是為了口口相傳水稻插秧的訣竅;他們祭拜樹神,是讓後代敬畏樹,不濫砍伐樹木,以保持生態環境;他們對水崇拜,是因為整個哈尼族生活的系統裏水是最重要的;神奇的蘑菇房的設計也是集諸多科學于一體的……

  做有氣質的節目,是《科技苑》多年來不變的追求。有氣質的節目,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提升這公眾的科學素養。

  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不僅應該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更需要強調科學的思維、科學的精神,理性認識科技應用到社會中可能産生的影響,進而具備學習、理解、表達、參與和決策科學事物的能力。

  我們任重而道遠,十六年來,我們做的還只是第一個層面,讓公眾尤其是九億農民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已經在培養公眾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但是,我們離後者還相差很遠,我們的路還很長。

  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一直在努力。

熱詞:

  • 科技苑
  • 高廣元
  • 團隊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