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因為小蝌蚪和它們媽媽長得幾乎沒有一樣的地方,滑溜溜的小蝌蚪,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竟然就是四條腿,大眼睛的青蛙。小蝌蚪在孵化的過程中,它們的體型和習性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等它們也長出四條腿,退掉尾巴,“變態”完成以後,長得才會像它們的父母呢!人工養殖林蛙,
一般進入6月,就到了蛙場裏最熱鬧的時候。因為這時候,正是蝌蚪開始逐漸變成小蛙的時候,蛙場裏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隻小蝌蚪變成蛙。新“變態”的小蛙急著一試歌喉,爭先恐後地嚷成一片,煞是熱鬧,也就是俗語所説的“蛤蟆吵坑”。可是,在吉林的一座大山上,有家規模挺大的蛙場,每年的這時候,蛙場裏都是一片冷清,只有零星的幾隻小蛙,在池邊上蹦跳著。那麼多“變態”後的林蛙都到哪去了呢?原來,是被蛙場裏的工作人員一早一晚地抓起來,放到山上去了,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放50多萬隻。
聽説過放牛的、放羊的,難道這林蛙也要放著養?
林蛙放到山上養,其實首先考慮的還是林蛙油的質量。野生的東北林蛙,主要生長在我國的長白山一帶,當地人又管它們叫“油蛤蟆”,是非常名貴的食用、藥用佳品。林蛙油當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研究表明,只有林蛙的食物來源豐富,才能産生優質的蛙油。蛙類都吃活食,如果在養殖場裏,需要每天準備大量的昆蟲,靠人去給它們準備,往往昆蟲的種類會比較單一。如果林蛙長期攝食單調的幾種食物,最後會導致它們體內一種營養成分過剩,而另外的營養成分又缺乏,從而造成林蛙發育不健全,體重增加。這樣,雖然脂肪含量和其他東西的含量倒偏高了,但真正的“油”的含量不一定高,油質也不如純天然的好。
林蛙原本就是森林中的一員,人工養殖的林蛙,放到山上,它們可以在森林裏自由捕食,野外的環境,不僅能保證它們的天然屬性,又能夠使林蛙生長得更好。森林裏四處可見的昆蟲,它們都是林蛙的美味。森林中的植被很豐富,光樹種就特別多,有針葉樹、闊葉樹,有灌木、喬木、草本層、枯枝落葉層,這種植被的多樣性,就會孕育豐富的生命,包括昆蟲,從而給林蛙提供了充足的食源。而且山裏天大地大,林蛙的活動空間也大,有利於林蛙的捕食與野性的回歸,對蛙油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好處。森林放蛙,自然養成,養殖成本低了,林蛙油的品質也能高了,種種的優勢是人工養殖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
可是放到山上去養,林蛙很有可能會遭遇它們的天敵——老鼠。老鼠是適應性很強的動物,到處打洞,而且食量又大,它們比林蛙活動能力強,自然放養的林蛙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老鼠的美味。怎麼保證更多的林蛙不被天敵所損害?這就需要養殖戶在森林裏投放鼠藥,消滅林蛙的天敵,來確保林蛙的數量。可是老鼠少了,林蛙的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密度大了,麻煩就又來了。
林蛙逃跑的能力非常強,密度大了以後,它們非常容易跑到蛙場以外的地方去。對付林蛙逃跑,需要在蛙場周圍,圍上一圈塑料布,圍欄高3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林蛙遠跳躍的能力很強,跳高的能力並不是太強,這塑料布擋住以後,林蛙就不容易逃跑了。
防完了敵害,防逃跑,森林裏的林蛙,自然損失就大大地減少了。到了八九月份,林蛙發育成熟了,到了取油的時候了。可是養在山裏的林蛙,難道要漫山遍野地去抓嗎?
養蛙的人都知道,蛙是“春走抬頭,秋走低頭”,也就是春季的時候它是往山上蹦,秋季的時候是從山上往下來,這是它們的一個規律。林蛙是在水中冬眠的動物,到了秋天它就會從山上向下走,尋找水源地來越冬。一般,每年的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這段時間,下山的林蛙特別集中。尤其是長時間乾旱,突然遇上下雨天,林蛙會鋪天蓋地從山上下來。
林蛙之所以要在9月中旬——10月中旬的時候下山,是因為秋天即將過去,它們要尋找適合的地方冬眠。林蛙屬於變溫的兩棲動物,它們有一個基本的特性:當環境溫度降到5度以下的時候,身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並逐漸地進入到冬眠狀態。這時候石縫、有枯枝爛葉的污泥、淺水,都可以成為它們冬眠的棲息地,但是在這些地方它們很容易被凍死,也會遭到天敵的侵害。為了自身的安全,也為了更好的生存,它們要想方設法地回到流動的深水中去。可是在遷徙過程中,為什麼林蛙都會選擇下雨的晚上才大規模活動呢?
因為林蛙的皮膚非常薄,沒有雨的時候,外界很乾燥,就是山上的雜草一刮,它都會感到疼,所以它很少動。如果天下雨了,環境潮濕了,它的皮膚也滑潤了,在這個時候,成群結隊地從山上下到山下來,可以保護自己嬌嫩的皮膚不被刮傷,而選擇晚上,是因為林蛙怕強光刺激,白天它們很少活動、往往都是晝伏夜出。它們從山頂上就能感知到下面有一個非常適合過冬的水池,就都奔這裡來了,這裡自然也就成了它們的回捕池。
進了回捕池的林蛙,能取油的先取油,不能取油的第二年留作種蛙,次年春天再交配産卵,種蛙和當年的小林蛙先後又上山去生長。這樣春天上山,秋天下山,如此往復,形成了一種的自然循環的養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