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14:0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千年珠江,首次禁漁!從4月1日至6月1日,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省(區),流域面積44萬平方公里內,其間禁止一切捕撈行為。
記者隨同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沿珠江而上採訪發現,珠江流域漁業資源近年因生態環境改變而大大減少,四大家魚數量銳減,珍貴魚類難覓行蹤。不僅僅專家、官員,就連漁民也贊成禁漁。據了解,禁漁期間,困難漁民將獲發臨時最低生活補貼。
雜魚成珠江“主角”
珠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向本報表示,如今珠江下游的三角洲河網以及上遊的南北盤江皆受到污染,導致當地漁業資源嚴重萎縮,甚至連珠江原本的主人——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也集體“失蹤”。珠江新城漁民新村的漁民陳錦洪今年50多歲了,他説,“以前的珠江是魚蝦貝蟹,樣樣俱全,1998年發洪水的那年,最多的一次,一網下去,就有近300斤魚。”
如今,珠江水域魚類種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李新輝調查後發現,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水域的“主角”,如羅非魚、雀鱔、巴西龜、清道夫、羅氏沼蝦、埃及鬍子、食蚊魚等就是珠江水域經常能撈到的外來入侵物種。“這些物種來者不善,像羅非魚,它來到廣州是要把本地物種趕盡殺絕,完全改變原有生態。”
魚道太高 入産房要“躍龍門”
除了污染,珠江上林立的水壩也是四大家魚“失蹤”的原因。李新輝舉例道:靠近廣西大藤峽處有個“東塔産卵場”,下游70%洄遊性魚類的都喜歡在此産卵。2007年位於下游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修建後,魚類就極難洄遊,造成下游70%的魚類種群難於“生崽”。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産畜牧獸醫局漁政漁港監督處處長陳國良稱,珠江流域已經沒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如長洲水利樞紐雖然建設了魚道,但是太窄,高度過高,珠江水量大,魚兒難於“躍龍門”。每到5月份,四大家魚要到上遊産卵的時候,在大壩下游就密密麻麻地擠滿了魚,這些親魚産子心切,拼命地往大壩上撞,撞出的血把江面都染紅了,讓人看了很心疼。
李新輝心疼地説,長洲水利樞紐建成後,梧州到廣州出海口的距離只有300多公里,四大家魚的小魚兒在梧州出生後,往下游走,邊走邊長大,不足400公里,讓小魚兒尚未長大就被衝到海裏,活活被鹹死了。
魚類驟減 中華鱘多年未見
李新輝説,“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珠江水系共有魚類385種,幾乎佔了我國淡水魚類種數的一半。而目前,以珠江中下游為例,少見或不見的水生生物種類達到131種,約佔總數的1/3。中華鱘、鰣魚、唐魚等魚類更成了珠江多年未見的魚類。”
漁民抱怨 下游幾乎無魚
親魚産子難,下游漁民損失最大。記者來到西江肇慶段,高要漁民陳志生剛打魚回來,鬱悶地説:“晚上出去作業,一個晚上下來就打了一條12斤的鯉魚,如今珠江肇慶段到了無魚可打的境地,禁漁成了漁民一致贊成的措施。我們希望禁漁後可以多點魚。”
珠江禁漁 有助凈化水質
“人們都説魚兒離不開水;其實,水也離不開魚。” 李新輝説,“江河裏必須有水生生物,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水質才會變好。珠江禁漁後,魚類會增加,雜食魚類可以消化有機廢物,對保持水質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