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17:46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圍海造地”正改變大陸版圖 對生態影響尚難估計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新造地運動
中國正在用圍海造地的方式開疆拓土,和拆遷相比,這種獲得土地的方式,成本低、獲利大
文/湯涌 桂慧樵 李思佳
人工島,七星級酒店,300米高度,108層,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引發了人們的爭論。這個項目令人擔心的,除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之外,還有迪拜出現過的人工島下沉問題。其實在這個吸引眼球的奢華項目規劃設計之前,中國已經在大幅度地開發自己的藍色領土了。
自從2003年以來,中國的圍海造地運動正在以數倍于過去的速度高速發展。2003年的圍海面積是2123公頃,2004年則達到了5352公頃,2005年以後每年圍海的面積都超過1萬公頃,相當於這幾年每年中國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直到今天仍有人“圍海造田”“屯墾”這樣的詞語來描繪這些工程項目。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人們確實曾經試圖利用海灘來發展種植業,比如1966年廣東汕頭的牛田洋,包括李肇星在內的大學生、解放軍官兵和年輕幹部曾經在這片海灘上圍墾種植水稻,奇跡般地出現了1190斤的畝産,但1969年颱風登陸時,553名學生和戰士為保護大堤而英勇犧牲。現在的牛田洋仍是水産養殖場,海灘就是海灘,人們不尊重自然規律而努力改變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敗。
和過去戰天鬥地的革命隊伍相比,今天的圍海造地運動帶著一種資本的氣質,緊張、衝動的資本吞下海面和淺灘,在短短幾年之內把它們變成港口、機場、工廠、酒店和瀕海豪宅。
為資本作為最佳注腳的填海工程——迪拜棕櫚島,這個耗資140億美元打造而成的“世界第八大奇跡”,也隨著迪拜危機的影響,成為世界矚目的爛尾工程。
填海運動正在改變著大陸的版圖,而它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至今尚未引起關注。
向大海要地
2003年以來的高速圍海造地並非偶然,儘管有著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中國卻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個農耕民族。溫家寶是中國第一個籍貫為沿海地區的國務院總理,在他的任期內,海洋開發熱火朝天。
2003年5月9日,國務院發佈《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當年11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海洋管理工作的有關問題。2004年,他又把“重視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寫進了該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向大海要地是中國的傳統。根據記載,中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已經在進行沿海開發,沿海地區人口逐漸增長,土地不夠了,就去圍海造地。不僅是在中國,在荷蘭、日本、韓國、英國、阿聯酋等國家都在向大海要地。
雖然圍海造地並非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切,圍海造地還是成了沿海各省所熱衷的一種開發方式,2003年以來,沿海各省全部有著不同規模的圍海造地工程。
造地的原因各自不同,上海、廣東是苦於地少地貴,造地的成本要遠遠低於拆遷成本;而山東濰坊是準備建海上新城,創建物流中心;溫州的一個造地項目則是希望像青島人那樣擁有更漂亮的景觀大海。更為常見的是企業進行的小規模填海,也許就是要一個小碼頭,一片海域就消失了。
許多圍海造地工程背後是利益的推動,一篇發表于2007年的推薦股票文章很清晰地解釋了“勝利股份”是怎樣增值幾十億的:初始投資僅3500萬元開發的青島港四方港區填海造地項目近期取得較大進展,截至一季度末,已陸續形成新增陸地177.45萬平方米,海岸線長度約2200米,並已取得了土地使用權證,具備了轉讓條件。……公司三期圍海填地總面積將高達260萬平方米,由於目前青島的工業用地均價在40萬元/畝左右,港口用地還要升水50%~100%,因此公司的新陸域土地價值高達數十億元,另外,青島沿海的樓盤每平方米價格在2萬元左右,一旦進行商業開發,將有望為公司創造數以百億計的商機……
圍海造地要支付海域使用金,國家海洋總局把各地的海域分為6等,在上海寶山、浦東這些一等海域進行建築用填海大概要支付180萬/公頃的使用金,在填海之後,還要找國土資源部門申請土地使用權證。儘管如此,考慮到上海、青島等城市的房價和拆遷造成的巨大成本,填海仍然是容易獲利的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