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接下來説一項新技術——鹽鹼地養淡水魚。我們知道,鹽鹼地含鹽量都比較高,一般的淡水魚是很難存活的,可現在,南京農業大學的劉兆普教授,不但能在鹽鹼地上養活淡水魚,而且産量還不低,江蘇省大豐市的吳運祿就是用了劉兆普教授的辦法,一年能賺幾百萬。
吳運祿一年賺三百多萬,除了養魚技術好,土地承包費便宜是主要原因,平均每畝還不到一百塊錢,為什麼吳運祿的承包費會這麼低呢,因為他的這三千多畝魚塘,在承包的時候還是鹽度很高的鹽鹼地呢。
當初,吳運祿承包的鹽鹼地鹽度高達千分之七八。即使是耐鹽的淡水魚,也只能在千分之三以下的鹽水生存,很明顯鹽鹼地的鹽度遠遠超過了淡水魚的生存極限,既然在鹽鹼地上淡水魚不能存活,吳運祿又是怎麼養起來的?這是因為,吳運祿用了南京農業大學劉兆普教授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裏,降低鹽鹼地裏的鹽度,把鹽鹼地改造成淡水魚生長的樂土。把鹽鹼地改造成魚塘的第一步,就是挖水塘,蓄雨水,為什麼要蓄雨水呢,這雨水可是改良鹽鹼地的法寶。
(採訪)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劉兆普:在自然界靠雨水的沖刷,能夠使鹽鹼地的鹽度下降。
雨水是自然界最卓越的鹽鹼地改良大師,因為雨水含鹽量很低,當雨水在地表流動時,就會溶解土壤裏的一部分鹽分,把它們帶進河流,最終匯入大海。而隨著鹽分的下降,鹽鹼地裏先是會長出一些耐鹽植物,然後,是稍微耐鹽的植物,當鹽度降到千分之三以下的時候,就能夠種水稻等農作物、也能夠養魚了,今天地球上的很多農田,都曾經在雨水的沖刷改良中,從寸草不生的鹽鹼地,變成了魚米之鄉,一片沃野。可是,在自然狀態下,雨水改良鹽鹼地的速度是很慢的,一般得幾十年才行。而劉兆普教授推廣的這種挖水塘、蓄雨水的方法,是把流動的雨水蓄積了起來,大大加快了脫鹽的速度。
(採訪)劉兆普: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濱海鹽土含鹽量很高的情況下,用“屯蓄雨水”養殖來洗鹽改土,效果非常顯著。前三年,在這樣的情況下,前三年表層二十多厘米,在表層的脫鹽量能達到60%左右。
前三年表層的脫鹽量達到60%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説,只需要三年時間,表層深度20多厘米土裏的鹽分有60%都被雨水帶走了,鹽度能夠下降到千分之三左右,在這個鹽度下,一些耐鹽的魚類,像我們常見的鰱魚、草魚等已經可以生長了。僅僅是把流動的雨水變成了靜止的水,為什麼鹽鹼地改良的速度就從以前的幾十年縮短到了兩三年呢?
(採訪)劉兆普:以前是表面徑流,下過雨就跑了,現在改成泡鹽,這樣脫鹽的效率就很高了。
雨水蓄存在池子裏,就能跟池子四週土壤的鹽分充分接觸,快速地溶解鹽分,打個比方,這時的雨水就像一個空袋子,能裝多少鹽分就裝多少鹽分,直到裝不下為止;而在自然狀態下,雨水是快速在鹽鹼地上流動的,這也就是説,雨水跟鹽鹼地接觸的時間很短,當一部分鹽分還沒來得及溶解的時候,雨水已經流走了,所以流動的雨水能帶走的鹽分量比靜止的少得多。
劉兆普教授正是利用了靜止雨水溶解鹽分多的原理,在鹽鹼地上挖了大量的水塘,當水塘裏的水溶解的鹽分足夠多的時候,就把這些鹹水排出去,重新蓄存新的雨水,如此反復,兩三年後,這些塘裏水的鹽度就會降到千分之三左右,就可以養魚了。不過,這千分之三的鹽度,養淡水魚雖然能養活,卻養不好。
(採訪)吳運祿:那時候養魚的産量低,每畝只有三四百斤,魚是只吃食不長個,最多是四兩多到半斤,現在養下來的話,一年的話,蘇魚到一斤半左右。
在同一個魚塘裏,當水的鹽度在千分之三的時候,魚長得很慢,一年最多長半斤重,而現在水的鹽度小了以後,吳運祿的魚是一年能長一斤半,足足多了三倍。為什麼在鹽度高的水裏,淡水魚就不好好長呢?原因就是水的鹽度越高,魚體內的水分就越容易往外滲透,這個現象其實跟我們常見的腌鹹菜、腌鹹肉是一個道理,在蔬菜或者肉類上撒鹽,蔬菜或者肉裏面的水分很快就會滲出來。給菜或者肉撒鹽,能讓它們析出水分,保存得更久,可要是這魚體內的水分大量的往外滲,那就是脫水,這魚能活下來已經不容易了,想讓它長個,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