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1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科技苑
和睦父子為養牛起爭端,各執一詞辯對錯不相讓。
李發啟和李文龍這對父子,都是遼寧省遼中縣朱家房鎮的農民。兒子李文龍向來對父親敬畏有加,打小沒敢跟父親頂過嘴。但在一件事上卻跟父親叫上勁了,就是養牛,兩人為此沒少吵嘴。
2002年,李文龍從瀋陽農業大學畢業後,便回鄉跟父親一起養肉牛。要説有這麼一個大學生兒子當幫手,老人應該高興才是,可兩人卻産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按説父親李發啟養肉牛將近20年了,實踐經驗肯定比李文龍豐富,但是在生活中沒和父親紅過臉,對父親畢恭畢敬的李文龍,卻偏偏在肉牛冬季育肥這個技術活上跟父親較上了勁。因為李文龍在跟父親學了一些傳統的養牛方法後,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就是肉牛到了冬季之後光吃不長。
其實,遼中縣有著悠久的養牛歷史,大多數養殖戶養的都是本地耐寒的白牛和黃牛。李家父子以前養的也是本地牛種,儘管這些牛具有耐寒、耐粗飼的優點,但缺點是出肉率低,生長速度慢。而原産于瑞士的西門塔爾牛,是業界公認的具有較好適應性的牛種,它們和本地牛的雜交品種,優點就是生長快,出肉率高,能比本地牛的出肉率高出20%。可是在和本地牛雜交後,耐寒性還是不如本地牛。李文龍覺得,既然品種是沒得挑了,但牛舍可以變。於是,他和父親商量,想要出些錢來,改造舊牛舍。
然而,擁有近20年養牛經驗的父親李發啟卻投出了反對票,説白了是怕花錢。這時,兒子李文龍並沒著急,耐心地給他父親算了一筆賬:假如牛肉按照4元/斤計算,每頭牛每月少長一斤肉,養6個月就損失24元,李家父子養了200頭牛,一冬下來少掙4800元錢。再加些錢,都能重建一個挺好的牛舍了。
經過兒子三番五次的做工作,李發啟終於想通了這個理兒,同意出資蓋新牛舍了。有了父親資金上的支持,李文龍雇了一個施工隊,沒用一個月的時間,就趕在秋季育肥前,把第二代新牛舍蓋好了。
牛舍除濕裝草簾,牛兒不得風濕病。
牛舍改造之後的確是暖和多了,可李文龍發現,有些牛總愛趴著,甚至吃草的時候也不起來,且牛骨節明顯變大了,這種情況連養了將近20年牛的李文龍的父親都沒見過。在翻閱資料和諮詢專家後,李文龍得知,原來肉牛是患上了風濕病。專家還指出,發病原因是棚內濕度太大造成的。通過觀察,李文龍找到了棚內濕度大的原因。
原來,隨著棚內熱空氣向上升,空氣中的水分子與牛舍頂棚寒冷的石棉瓦相接觸,就形成水汽或著被固化成冰霜,到了中午的時候,當棚外溫度升高,石棉瓦上的冰霜便開始融化為水,直接滴到牛所趴的地面上。肉牛趴在濕漉漉、冰涼涼的地上,不得風濕病都難。時間一長,腿疾影響食欲,牛又不長肉了。
於是,李文龍趕緊買來風濕跛痛寧給病牛用上,經過一天兩針半個月的治療,病牛的風濕病證緩解了,但是肉牛的份量一斤沒長,每頭牛相當於賠了2000多塊,這讓李文龍的損失不小。
賠了錢,李文龍真覺得是自己的錯,沒法給父親個交代。可出乎他意料的是,父親並沒有責怪他,並鼓勵兒子要亡羊補牢,這給了李文龍很大的信心,他開始琢磨起給牛舍降濕的辦法來。不過,李文龍沒有閉門造車,而是收拾行囊,先後去了北京、山東幾家大型養牛場進行考察。
更多資訊編輯短信FT發送到10663355訂閱《科技苑》手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