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技苑。目前,我國廣大的冬小麥産區,陸續進入了繁忙的秋播季節。從前有這麼一個提法,“麥子産量高,三分靠種七分靠管”,現在,這個觀念已經落伍了,專家們提倡的新方法叫做“七分種,三分管”,也就説,這麥子只要種好了,收成就有七成的把握。今年小麥怎麼種,先從整地開始説。
郭進考:“停下、停下,這可不行,粉碎的不行。”
郭進考:“你這個玉米粉碎的不行,太粗了,太長了,等埋到地下,就容易讓麥苗在冬天凍死。”
司機:“這能讓小麥減産,有這麼懸。”
粉碎玉米秸稈是秸稈還田的第一步,然後還要把粉碎後的秸稈翻到地下,等過個五六個月,這些秸稈就開始逐漸腐爛,最後變成小麥的肥料,現在,很多農戶已經認可了秸稈還田技術,並且在播種前大多數都會這麼做。
可是郭進考卻認為,秸稈還田技術看似簡單,其實暗藏風險,如果對秸稈還田的細節把關不嚴,就很容易導致小麥減産嚴重,這個情況,是郭進考在今年五月下旬麥收前就發現的。
(採訪)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院長郭進考:“我們可以看看,死苗都是一塊塊的,這一片秸稈多了以後,麥子就種在秸稈上,通風漏氣,墑情不足,這是主要原因,你看,這裡一堆秸稈,這麥子怎麼能好呢,情況非常嚴重。”
如果在秸稈還田時把關不嚴,就容易在地下形成一團團的秸稈堆,小麥種子要是正好播在這些秸稈堆上,就等於被吊在半空中了,不能直接接觸到土壤,想要發芽出苗就困難了。
(採訪)郭進考:“它架空了,小麥粒扎不到土上,它吸不上水,找不到肥吊死了。”
大多數播在秸稈堆上的種子,都因為吸不到水和肥發不了芽、長不出苗。就算僥倖夠著了肥和水、長出了麥苗,可到了冬天降溫的時候,仍然很危險。
(採訪)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院長郭進考:“你看,這裡一堆秸稈,這麥子怎麼能好呢,跑風漏氣的,就凍死了。”
這秸稈堆孔隙很多,比普通的土壤要疏鬆,容易跑風漏氣,所以保溫能力也不行,冬天一降溫,長在這上面的麥苗就更容易被凍死。
郭院長告訴種植戶,要想徹底解決因為秸稈堆導致的死苗問題,就要把好秸稈還田的三個關鍵環節,徹底消除形成秸稈堆的隱患,首先就是秸稈要粉碎到位。
(採訪)郭進考:“就是分到這個程度,很細,很均勻。”
在粉碎時,如果玉米莖稈全部成了長1~2厘米,寬幾毫米,厚1~2毫米的碎塊,就算達到要求了。
郭進考説,要消除形成地下秸稈堆的隱患,第二步就是對第一次粉碎後漏網的秸稈再粉碎一次,這是很多農戶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採訪)郭進考:“你看,這就是漏下來的秸稈,你看,這都是整根的,這個如果埋下去,種子種下去,就架空了。”
如果把這些漏網的玉米稈直接翻到地下,同樣會使小麥死苗,並且,漏網的秸稈數量並不少,你看,在第一次粉碎後,初看起來,這塊地好像遺留的玉米稈並不多,其實,很多玉米稈是被埋到碎沫下的,把玉米稈扒出來以後,再看看,竟然佔了將近五分之一的面積,如果不對漏網的秸稈進行二次粉碎,也就意味著平均每畝地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土地被白白浪費掉了。
目前,在農村廣泛使用的粉碎機中,幾乎沒有哪種粉碎機能做到一次粉碎徹底,不遺留秸稈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進行二次粉碎。
看著遺留下來的秸稈變成了綠地毯,郭進考仍然不放心,因為要消除地下秸稈堆,還有最後的一個環節,旋耕的深度。
(採訪)郭進考:“我跟你説呀,你旋耕的時候,深度一定要達到10-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