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科技苑 >

農業遺産的啟示(3)青田稻魚共生的科技秘密(下)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1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苑》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主持人)今天我們繼續稻魚共生的話題,在青田,不論是房前屋後、還是田間地頭,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論稻田、水渠,也不論水深水淺,都養殖田魚,因為這古老的稻魚技藝,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和智慧,村子裏的長輩們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貝”。

    在青田人們養魚種稻,除了食用及換錢,更多地是一種深深的情感寄託。有些魚養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們不吃不賣。據村裏人説,最老的一條魚養了38年。

    (採訪)村民吳容:“31斤,那條魚有個客人來,他問這條魚賣幾千元?我説你出幾千元我都不賣,他説給我4000元,我説4000元也不賣。”

    曹老師:他世世代代培育出來,我們説這個稻魚文化,它已經深深烙印在當地人的這種意識裏面,在他的文化裏面,在他的習俗裏面。所以到了現在,他養這個稻田養魚可能不完全是經濟上面,他還有一種懷舊的意義在裏面,有一種文化傳統的意義。

    在龍現村,田魚被賦予了更多的寓意,每當家裏有女兒出嫁時,父母就會用田魚作嫁粧,讓女兒帶到男方的家中。

    (採訪)為什麼要提魚?魚就是討個吉利,辦喜事都要找個吉利,好像我的女兒嫁到你們家,肯定你們家要有吃有穿才好。

    (採訪)曹老師:最初的時候是帶點魚幹,就是曬乾的,你不是看到當地每家都在曬魚幹嘛,最初是帶著魚幹。但是現在據説在周圍那邊村子要嫁的時候要帶魚苗,帶魚種去,完了春天嫁出去了,你帶魚種放到那個田裏,完了那個魚就在那個田里長大了,並且那個田自我繁殖在那個地方了。那就等於把生命帶過去了,把繁殖帶過去了。將來以後她在那裏生兒育女錶示你在那個地方能夠安居樂業了。

    稻魚和諧的場景也經常出現在民間藝人的手下,成為他們創作的素材,稻魚文化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走在古老的石階路上,經常會聽到老房子裏傳出的靈動的聲響。在石雕藝人叮叮噹當的敲擊聲中,在一雕一琢之間,青田人用當地特有的溫潤如玉的葉臘石,巧妙地雕出一個個精美的作品,細細品讀就會發現,這裡隨處可見稻魚的影子。青田人在造就“中國石雕城”的美譽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個經典的石雕作品。

    (採訪)青田石雕是非常有名的,而且青田石雕的石頭特色就是它那花兒是雜的,所以他利用這個紅顏色,他給你雕條魚,用那個黃顏色給你雕一串稻穗,綠顏色雕那麼一串稻子的葉子,看起來非常鮮活。它為什麼在青田石雕當中,出現那麼多的稻子的主題?魚的主題?都和他飯稻耕魚的生活,和他稻田養魚的生活息息相關,聯在一起。

    然而,隨著信息和交通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出外闖蕩世界。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傳統一點點淡出他們的生活。

    (採訪)就是我們這裡的田地非常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所以,我們青田的話,在這樣比較惡劣的立地條件下有很多的外出務工。我們全縣有50來萬人口,有20多萬在國外。

    在龍現這個只有700多人口的小山村裏,就有600多人在海外打拼,這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華僑村,村子裏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是小孩子,為了學習漢語和接受中國教育,很多持有各國綠卡的孩子們,被父母留在家鄉。這裡是龍現村的幼兒園,只有二十幾個兒童卻來自十幾個國家,於是被戲稱為聯合國幼兒園。孩子們還不明白外國是個什麼概念,但他們知道自己想念的父母在遙遠的那一邊。

    (採訪)孩子:西班牙、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