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科技苑 >

農業遺産的啟示(3)青田稻魚共生的科技秘密(上)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1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苑》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主持人)今天我們繼續世界農業遺産的話題,2005年6月9日,青田縣龍現村,一個原本古老幽靜的小鎮,突然熱鬧起來了,世界糧農組織的官員,還有中外的專家、學者,幾百號人像空降部隊一樣涌到村裏,村子裏的男女老少也都興致勃勃地聚到了一起,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兒,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人的關注呢?

    2005年6月9日,世代相傳了一千多年的稻魚共生系統意外地打動了現代文明。龍現村成了世界農業遺産在全球第一個掛牌的保護區。這份兒榮譽讓楊民康夫婦,和很多村民一樣興奮不已,但是他們並不明白,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種稻養魚的,怎麼一下子就成寶貴的世界遺産了呢?

    (採訪)伍麗珍:我也不知道,我是這樣子想的,種種田,種田的人哪會走向世界。

    這個系統本身,應該説從生態學角度上來講,是一种經典的生態農業。我認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之所以選擇中國的稻田養魚作為世界上第一批農業文化遺産,它的價值可能也就在這。

    青田縣龍現村這個位於浙江省的東南部的小山村,自古就是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長久以來,祖先們依山造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溫潤多雨的氣候讓這裡溪谷縱橫,潺潺的溪水自上而下流入稻田。有時也會裹著小魚進到田裏,於是人們在收穫稻穀的時候,還能順便收穫幾條魚。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抓魚放進稻田養殖,於是就有了最初的稻和魚的聯姻。

    (採訪)曹老師:他們的那個經濟來源很大一部分是靠田裏面的魚,田裏面的水稻供給他們糧食。完了那個魚就是解決他們蛋白質的來源。

    稻田裏養了魚,它不但能産一份水稻,同時一畝地,最起碼能産生幾十斤上百斤的魚。因為什麼呀?因為大米的營養價值是很低的,僅靠大米維生,他的生活是有問題的,那怎麼辦?通過稻田養魚,它可以補充蛋白質的不足,可以補充脂肪的不足。

    每年春天,燕子開始銜泥築巢時,村民們也開始了他們的勞作。頭一年留在田裏的魚苗要在靶地前清理一下。

    靶地放水時他們從不擔心魚會順著水流到田外,因為這裡的魚總是習慣性地向著進水口遊,只要在進水口放上一種多刺的樹枝,它們就乖乖地呆在田裏了。

    (採訪)村民:攔住它,這個有刺的,這個刺,魚抓到這個刺痛了,它就不敢出來了。

    這裡的耕牛似乎也更聽話,只要把犁靶拴在它的肩上,不用牽繩鞭策,就會任勞任怨地工作。

    像我們這個牛,它聽得懂,他説問你往哪邊?你往這邊,我們講就是本地話,它牛都聽得懂的。很古怪的,挺奇怪的,你就是到山口,它這個牛,鼻子穿起來,要拉過來放在犁子上面犁田,往這邊拉一下,往那邊拉一下,像我們這個…,它就知道往左邊,…它就知道往右邊。它是…就是左邊、右邊。一個是……它就是一個左邊,一個右邊,很奇怪的。

    插秧是一年中最辛苦的工作了,村子裏的秧苗都是在同一個地方集中培育的,誰家用多少就拔多少,從不浪費。和很多地方不同,這裡的稻苗要進行兩次插秧,十幾厘米高的秧苗要先插到小田塊兒裏暫養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