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19: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苑
(主持人)今天繼續侗鄉稻魚鴨的節目。現代農業所倡導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思路,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侗鄉人巧妙地運用到稻魚鴨系統中並得到完美的呈現,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是:多樣性。
水體污染,是當今世界上都面臨的嚴峻問題。但是,在侗鄉稻魚鴨這樣一個多樣性並存的系統中,污染卻被巧妙地降解了。
(採訪)閔慶文研究員:一個方面就是農村生活垃圾,特別是人畜的糞便,可以通過直接倒到田裏邊。你到那邊去看就會發現,很有意思,一個一個小廁所是建到田上的。
人畜的糞便然後到了這個田裏面,一般都是魚吃掉的,魚的糞便當然就肥田了吧,就變成營養物質被魚所利用了也就是被我們水稻給利用了,水稻利用了當然就生産産品,而這個水稻的産品,這個大米也就被我們人類所使用,然後呢這個水稻的莖稈、葉子落下來,就被魚,被鴨吃掉了,吃掉了變成那樣的魚肉或鴨肉又被我們人吃掉了。
生活在稻田裏的數十種生物,圍繞著稻魚鴨,形成一個更大的食物鏈網絡,水體污染物,經過數十種生物的層層消費,被充分降解,實現了無害化。最終,水是優質的。
(採訪)閔慶文研究員:就形成這樣一種很有意思的結構,我們今天把它稱作循環農業或者循環經濟,其實在我們老祖宗那裏,在我們幾千年之前的時候的稻田養魚養鴨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種循環經濟的思路,還被巧妙地運用在節水上。這就侗鄉獨特的霧水灌溉。在從江的崇山峻嶺之間,經常可以看見雲霧繚繞的景色。或許難以想象,這些飄蕩的雲霧卻發揮了巨大灌溉作用。
由於森林植被保存良好,被日照蒸發的水,並不會逃走,而是變作霧瀰漫在森林中,氣溫降低時,又轉化露水或霧水,回落到稻田中。水始終在內部循環,流失量很小。
霧水灌溉能夠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得益於侗鄉人對森林的保護。
(採訪)苑利研究員:侗族的村寨,上面有很多樹,這個樹他是永遠不砍的。然後呢這個是他的村寨,再往下是他的這個田地。他為什麼搞這麼一個空間結構呢?在侗族人看來,只要有了樹,下了雨以後,那個雨就會落到那個樹葉子裏面,這個水就被存起來了,像海綿一樣,平時慢慢地釋放出來。這樣的話,人用水有了。那流下來以後呢,流到田裏,田裏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