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0天的第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博覽會即將鳴鑼收官。採訪中記者發現,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民對於農機産品更加依賴,在滿足自家農事之外,農民開始算起成本“回籠賬”,農機租賃成為新的創收點。
“過去靠人工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幹完的活,如今10天就能完事。”孫軍是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的農民,家裏有四坰地。去年他和幾個村民合夥花4.5萬元買了一台四輪背負式收割機,但是機器對於秸稈不能完全粉碎。這次在農博會逛了幾天后,孫軍入手1台時新型自走式玉米收穫機。
“以前不用農機收割的時候,費時又費力,人工費用也很多。”孫軍告訴記者,收一坰地的人工費用要3000元,四坰地就是12000元。但是,通過農機進行收割,兩天就能收割完,乾淨利索。
“這臺自走式玉米收穫機刨去農機補貼後是6萬多元錢,我光收自己家的地買它不划算,可以收完自家地以後租給別人掙錢。”孫軍向記者算了一筆成本“回籠賬”:收割一坰地的人工費用是3000元錢,但是使用收割機的話,省時省力又省錢,一坰地2000元的租賃費用大家都搶著租。我去年不但1分錢沒拿,反而機器租給別人幹活還掙了不少錢。
某農業裝備産品有限公司業務員宋樹高今年已是第四屆參加農博會。在他看來,農民對農機産品經歷了從認識到接受再到“以機養地”的過程。“農民現在不差錢,而且農機補貼力度很大,農機買回去後能起到示範帶動效應。很多人買農機的初衷就是掙錢,先租給別人再收拾自家地。趕上農忙季節,十來天就掙3萬多元,回本後就是一本萬利了。”宋樹高説。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國家的一項重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據了解,吉林省自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累計補貼各類農機具56萬台,受益農民達44.7萬戶。農業機械化10年發展速度超過了政策實施前50年進程,農機總動力和農機裝備總量實現雙翻番,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