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舉辦的甘肅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正寧縣山核桃工藝品公司的展位成為展銷大廳裏的一個亮點:婀娜多姿的花瓶、玲瓏剔透的筆筒、栩栩如生的帆船……剛一開館,這些取材獨特、做工精美的藝術品,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品評拍照的、詢問做法工藝的、索要聯絡方式的、選擇購買的,場面很熱鬧。
正寧縣山核桃工藝品公司的負責人叫王小平。他有一手“絕活”——生長在子午嶺林區的山核桃,在他粗糙的大手鼓搗下,像被注入了靈性一樣,成為惟妙惟肖的花瓶、寶鼎、象棋子、挂鏈等大小不同的工藝品。
王小平出生在正寧縣榆林子鎮樂安坊村,他父親是當地很有名氣的木匠。在父親的熏陶下,王小平從小喜歡木工手藝,15歲就師從父親學藝。此外,他還迷戀面塑、泥塑和木質雕花,整天沉迷於“精雕細琢”之中。平時少言寡語的王小平,一提起山核桃雕刻,就會眉飛色舞、侃侃而談。2006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小平在西安一個工藝品市場發現了用山核桃製作的工藝品,不但造型優美,而且銷路很好。聯想到家鄉的子午嶺林區滿山遍野都是山核桃,他便萌生了製作山核桃工藝品的念頭。
説幹就幹,回來後,王小平便和妻子撿回了幾麻袋山核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夢。沒有切割機,他從市場上買來電動機、鋸片、卡子、螺釘自己組裝;沒有打磨機,就用自己的雙手磨。然而,由於無人指導,製作技巧全靠自己摸索,起初做的東西不是粘不到一塊兒,就是造型不美觀,只能扔掉,足足把300多斤山核桃做了“試驗品”。
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山核桃工藝品都要經過洗選、切片、剔果仁、乾燥、粘接、定型、拋光、細雕等二十多道工序,整個加工過程必須純手工操作。為了製作出工藝上乘、賞心悅目的山核桃工藝品,他購買了大量的山核桃工藝製作書籍,如饑似渴地學習設計和雕塑技巧,一有機會就向當地的民間藝人、美術老師請教,並赴外地向老藝人學習。
在學藝製作期間,有時一連幾天他都呆在製作間裏,常常從睡夢中爬起,挑燈構思圖案,精心研究造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磨練,他的工藝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創作出了筆筒、花瓶、葫蘆、鏡框、寶劍、小飾品等30多種500余件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尚造型的經典之作。2009年,幾位陜西客商無意中看到王小平家中古樸自然的山核桃工藝品,當即訂了6件。隨後,省內外慕名而前來購買山核桃工藝品的客商越來越多。這一年,在正寧縣文化旅游部門的指導支持下,王小平註冊成立了正寧縣山核桃工藝品公司。
為了進一步提升工藝品的境界和層次,在製作技藝上,王小平注意借鑒面塑、泥塑、根雕、木雕、石雕等手法特點,因材施藝,依色取俏,化“腐朽為神奇”,達到了“濃粧淡抹總相宜”的藝術效果。王小平對山核桃工藝品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十分看好,更主要的是,他對自己選擇的藝術道路樂此不疲。2012年,由王小平&&,註冊成立的正寧縣秦直道山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目前已發展社員25戶。
“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在王小平的帶動下,正寧縣收集山核桃原料的、學習工藝製作的人也越來越多。按照他的設想,接下來,他們要努力實現山核桃工藝品製作從原料種植、採集,到工藝設計、加工銷售的産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