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農在採摘茉莉花。
楊波 楊蕓 文/圖
盛夏,正值茉莉花採摘旺季,四川省橫縣校椅鎮萬頃花田裏茉莉飄香。
7月14日上午11時,石井村花農韋東喜來到自家田間,麻利地摘下一朵朵白色蓓蕾,細心收進胸前的小布袋中。
放眼望去,花田裏大部分植株高度相當、枝葉繁茂,只有一小片花田短了一茬,枝頭光禿禿的。“這兒的茉莉花至少種植了30年以上,不少植株面臨品种老化。因此我們每年選取一部分老化花田,採取剪莖方式進行低産改良,到第二年它們就能重新煥發青春,生産出符合企業標準的高質量茉莉花。”
18時前,當日採摘的鮮花運抵當地各大花茶生産車間。21時左右,花朵綻放,花香最盛,堆置在花朵四週的茶葉將最大限度地汲取茉莉芬芳。
400多年的種植歷史,30多年的快速發展,讓橫縣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茉莉花與茉莉花茶加工生産基地。目前,該縣種植茉莉花10萬畝,年産鮮花8萬噸;茉莉花産量和花茶産量均佔全國的80%以上,世界的60%以上。
“在橫縣,花農們都帶着一把‘尺子'在種花。”韋東喜説,這把“尺子”就是該縣針對茉莉花制定的2項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廣西地方標準和2項生産技術規程。自2006年橫縣茉莉花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以來,該縣在8年間陸續憑藉橫縣大頭菜、南山白毛茶、橫縣茉莉花茶等4個産品相繼獲得“地標”保護,擁有躋身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位居全區各縣份之首。
去年12月,橫縣開始籌建廣西首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建成後,核心示範區面積將達2.73萬畝,實現“地標”産品專用標誌規範使用率達50%以上,農民增收10%以上。
走進南鄉鎮陳塘村,空氣裏充溢着大頭菜的鹹香氣味。村支書徐華朝透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橫縣大頭菜,尤其是南鄉鎮大頭菜就已馳名粵港澳地區,上世紀60年代還在巴拿馬國際農副産品展覽中獲得銀獎。“以産品知名度、地理、人文、歷史特徵為標準,大力推進具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産品申報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橫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劉靖華説。
生産出一袋合格的茉莉花茶,要經過10道工序;可口的大頭菜背後,也需要經過10個嚴謹的步驟。為使“地標”産品的金字招牌進一步增值,橫縣對每一個“地標”産品都制定標準,每一個生産環節都嚴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