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6歲的羅中華老人把4畝2分地跑了一圈,才回家吃早飯。不一會,一輛“皮卡”車過來,羅老漢衝著司機樂呵呵地説:“吳總,你天天給我這老頭子當司機,我這班上的真是鍋巴跑到飯頭上了。”被稱作吳總的吳學平笑著回答:“趁著這兩天天氣好,抓緊開好溝了。”
在皖贛兩省交界處的東至縣青山鄉,傳統中藥材種植成為群眾致富新途徑。幾年前,羅中華家幾畝地承包給吳學平種植中藥材,因為田地零散、土質一般,每畝租金不到200元。老羅以前在浙江打工,辛苦一個月就2000多元。他一直尋思在外面打工不是個事,去年春節到吳學平家“收租”時受到啟發,決心和鄉親們一樣種植中藥材。
“在吳總那裏打工,每月工資和外面差不多。但憑4畝2分地,跟著吳總學種白花蛇舌草,今年至少有八九千塊的收入。”羅中華説道。
吳學平是2004年開始種植中藥材的,主要種植皖南地區特有的白花蛇舌草,規模從原先的幾畝地擴大到現在的200多畝,年純收入達到40萬元,並帶動當地400多戶農民種植中藥材。
當天上午,吳學平帶著羅中華等8名工人,在田地開溝播種。吳學平説:“以前,我們種植中藥材是慣性思維,跟種糧食一樣用大型旋耕機旋田。去年,我們用小機子開溝,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還增加産量,每畝純收入從1500多元增加到2000元。”
村民李金龍承包500畝土地種植中藥材,他告訴記者,今年預計毛收入150萬到160萬元。
近年來,村民李德印&&組建了東至縣天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記者來到良種繁育基地,李德印正向種植戶介紹,“這個品種叫牡草,是從日本引進的新品種,經濟效益比較高,5個月後,每畝收入有6000塊錢左右,比種水稻提高效益四五倍。”聽完介紹,村民們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如今,李德印不僅擁有規模較大的中藥材生産基地,還與江蘇科技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合作,建立皖南瀕危中藥材良種繁育、示範推廣基地100畝;有標準化種植基地13個,面積4000多畝,年産中藥材2000多噸,帶動1300戶農戶種植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