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面積年年下降,我這個大豆協會會長都快名存實亡了。”黑龍江省依蘭縣大豆協會會長顏偉終於看到了國産大豆復蘇的希望,大豆目標價格改革將有效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最近幾年,由於玉米、水稻價格逐漸上漲,種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越來越高。但大豆價格卻始終徘徊在每斤2.2元左右,農民種植大豆的收益處於較低區間,遠低於玉米、水稻的種植收益。
由於比較收益差距逐漸拉大,大豆種植面積逐漸下降。“以前在依蘭縣大豆隨處可見,現在已經是零星分佈了。”顏偉告訴記者,依蘭縣大豆種植面積已從最高時的20多萬畝下降到目前的3萬畝,“如果再不出臺強有力的政策,恐怕這些面積都保不住了。”
據黑龍江省一些農業幹部介紹,以前大豆臨儲政策雖然幫助農民解決了賣豆難問題,但農民得到的實惠有限。一是大豆價格本身就不高,效益始終不大;二是有關部門雖然出臺“托市”價格,但農民大都是把大豆賣給糧販子,很多大豆實際銷售價格並沒有達到臨儲價。
顏偉介紹,今年剛剛實施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給農民一個目標價格,每斤2.4元。也就是説,在沒收大豆之前就可以保證,每斤大豆至少可以賣到2.4元。如果賣不到2.4元,中間的差價國家給補。如果賣的價格高於每斤2.4元,國家就不給補了,所有的收益都是農民的。
專家表示,除了給農民一個保底價格外,這個政策的實施意義還在於更加尊重市場價格,儘量減少相對較便宜的進口大豆對國産大豆的衝擊,使企業可以採購更多的國産大豆,提高國産大豆加工企業的效益,進而帶動國産大豆産業健康發展。
海倫市、克山縣等大豆主産區的農民認為,目前的目標價格已經高於近幾年的大豆市場價了,應該會帶動一些農民擴大種植,但目前每斤2.4元的價格還不能使種植大豆的收益趕上玉米和水稻,希望有關部門繼續提高大豆的目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