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博士:您好!
我承包了一口池塘,計劃養殖一些淡水魚,鯉魚是餐桌上的美味,有人推薦我養鯉魚。現在正值炎夏,氣溫過高,不知道是否適合放養?謝謝!
讀者:劉旺興
劉旺興讀者:您好!
鯉魚是大宗淡水魚類養殖的重要品種,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在我國的水産養殖中,無論是養殖面積還是市場份額,鯉魚均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淡水魚一般春季放養,秋季捕撈,從魚苗育成成魚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如果改為夏季投放,春季捕撈,錯季銷售,可以提高養殖效益。其比例為,池塘主養鯉成魚,每畝放150~200克/尾鯉魚300~320尾,搭配花白鰱夏花1000~1500尾,搭配20~25克/尾黃顙魚春片200尾。
池塘消毒
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徹底消毒,殺滅寄生蟲及敵害魚類,維持池塘鹼性環境,提高池水硬度。對於無法徹底清理的老池塘,可利用機械抽出過多的底泥,以減小實際耗氧量,防止養殖對象浮頭。
在高溫季節,應經常加注新水,使池水保持“活”而“爽”。確保養殖用水充足、清潔,不帶病原生物,不出現人為污染,使養殖水域的水質各項理化指標都能適應魚類生活的要求,隨時調節水域生態環境,降低養殖魚類的應激反應。
合理的養殖結構
一是放養的密度要適當,魚産量的設計不能超過池塘最大魚載量的80%。
二是混養品種搭配要合理,合理放養是對養殖環境的一種優化,能夠促進生態平衡、保持養殖水體中正常菌群、預防傳染性流行病暴發。
三是加強管理,如加強對餌料的管理,不投喂質量不合格的變質飼料,掌握好投喂時間、次數及投餌量,做到既能滿足魚類生長需要,又不浪費飼料,也不污染水體,不影響水域生態環境等。加強池塘管理,及時消除能導致魚類發生疾病的各種因素,觀察魚類細微變化,一旦發生疾病能早發現、早診治。
品種輪換養殖
同一池塘多年進行同一品種的養殖,如管理不善,很容易促使疾病的積累暴發。不同養殖種類發病的病原體不盡相同,特別是具有特異性且危害極大的某些病毒病等。合理的放養密度或混養,實際上是在有限的空間內使某種養殖種類的密度減少,這樣便相對減少了同一種類接觸傳染的機會,如今年養吃食性魚,明年可改養濾食性魚或肉食性魚等品種。
物理調控法
合理加注新水。注、排水方便的池塘可定期換注新水,這是改善池塘水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適時開啟增氧機,防止浮頭。為了改善水質和底質,可適當投入水質改良劑,常用的就是沸石粉,每半月一次,每畝每次用量10~20公斤。
化學調控
主要是使用麥飯石、過氧化鈣和生石灰。每畝用麥飯石20~35千克。同時,用過氧化鈣改善底質,每天每畝5~10克。再者就是定期潑灑生石灰,調節池水酸鹼度,一般每半月或一個月一次,每畝每次20~40克。
生物調控
生物調控主要是施有機肥和生物製劑,苗種放養前適當施肥,不但可以繁殖基礎餌料,滿足苗種初期的餌料需求,還可以改善水質,保持池水透明度。施有機肥一定要徹底發酵,發酵後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殺菌消毒,用量根據池水的肥度靈活施用。生物製劑主要是光合細菌、EM菌液等製劑。
魚病防控
一要正確診斷,對症下藥。二要明確目的和標準,做到安全用藥。藥物的功能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抑制和殺滅病原體、改良養殖環境和增強養殖魚類自身的抵抗能力。要根據藥物各自的理化特性及配伍禁忌使用藥物。
同時,要掌握影響藥物療效的一切因素,排除各種因素可能對藥物造成的干擾,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要預先了解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認真觀察、分析,根據情況採取停藥、調整劑量、用藥次數和用藥間隔時間或改換藥物等措施,有效用藥。
李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