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一個産糧大縣的居安思危

發佈時間:2014年07月29日 09:2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李傳君

  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丘陵區的南部縣,總人口130余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萬人,耕地面積80余萬畝,歷來都是四川省的農業大縣。

  自2003年以來,南部縣不僅與國家糧食“十連增”同步脈動,而且從2008年到2013年,連續6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殊榮。

  2013年,南部縣糧食播種面積172.2萬畝,糧食總産量74.3萬噸,較上年增産2.4萬噸,同比增長3.3%。“今年有望再次實現增産。”縣農業局局長梁德華説。

  然而,讓梁德華頗感憂慮的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人口向二三産業轉移步伐加快,今後由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的榮譽還能保持多久?”

  目前,該縣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性地試驗,如果試驗成功,進一步在全縣推廣,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的殊榮也有望繼續衛冕。

  勵精圖治連續6年奪得全國標兵

  “回顧過去10年,尤其是近6年,為了確保糧食生産穩步提升,我們可以説勵精圖治,取得了一定成績。”梁德華説。

  多年來,南部縣堅持縣、鄉一把手親自抓糧食生産。年初將糧食生産任務層層分解下達,並與縣級農業部門和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嚴格實行末尾淘汰制和責任追究制。對於沒有完成糧食生産任務的鄉鎮,予以一票否決;對於出現土地撂荒的鄉鎮,實行誡勉問責。

  在資金扶持上,南部縣堅持整合糧食生産大縣資金、支農資金投入關鍵領域,突破制約單産和質量提高的瓶頸,2013年共投入糧食生産發展資金高達6000萬元。

  在71個鄉鎮均設立農業服務中心,並將中心人員納入全額財政預算,致使大量農技人員熱衷本職工作,隊伍不斷壯大,到目前為止全縣農技人員總數已達614人,形成了縣鄉一體、縱橫有序的農技推廣網絡。

  對農技人員的管理,南部縣結合“科技入戶”和“新型農民培訓”,對全縣農技人員實行定目標、定任務、定區域、定獎罰的“四定”目標管理,將614名農技人員定格在每一個糧食生産的網格之中,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由此,農業科技得以有效推廣,尤其是高産優質品種推廣力度加大。2013年,全縣共建成優質糧食生産基地17萬畝,建成水稻等八大作物高産創建示範片8萬畝,兩者結合輻射帶動産量和品質的大面積穩步提升,全縣糧食生産平均優質率突破55%。

  在培育糧食生産新型經營主體方面,南部縣也不甘落後,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體系,有力推動糧食訂單生産,2013年全縣開展訂單生産面積達15萬畝。

  居安思危必須轉變土地經營模式

  梁德華説,目前全縣農業生産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隨著農業人口向城市和第二三産業逐步轉移,如果不改變土地經營模式,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將越來越嚴峻。

  為此,南部縣在碾盤鄉旱拱橋村進行了探索性試驗。旱拱橋村現有326戶農戶,共有耕地面積721畝,其中水田548畝,旱地173畝。儘管縣上對土地撂荒實行高壓嚴管,但該村去年水稻栽插面積仍只有300多畝,旱地撂荒率更是達到了50%。

  今年的旱拱橋村不僅實現了水稻滿栽滿插,甚至旱地也即將充分利用起來種植中藥材,村裏還將發展養魚、養牛等增收項目。一年前後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原因在於:

  去年,縣農業局利用國家“現代農業水稻”項目資金,對旱拱橋村進行了土地改造,按照小變大、薄變厚、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等標準,將該村548畝水田建成了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

  今年4月,在該村村“兩委”&&下,326戶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共作價500萬元入股,成立了南部縣碾盤鄉幸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六統一”、“二公開”服務,即:統一採購生産資料、統一使用各種設施、統一培育優良種苗、統一科學生産管理、統一品種市場營銷、統一開展技術培訓;財務公開和盈餘返還公開。

  在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合作社還配備了4台(套)耕作機械、2台(套)收割機械、1套烘乾機、3套機動噴霧器、3台插秧機、3套抽水機,今年水稻插秧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僅用了過去四分之一的人力就實現了全村水稻滿栽滿插。

  經初步核算,合作社全年可收穫糧食52.1萬斤,有望賣出黃谷36.47萬斤。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合作社,合作社將按60%的可分配年終盈餘進行分配。

  能否推廣關鍵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旱拱橋村的探索説明,鼓勵農民從分散經營走向集中經營,加快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應該是一條解決農村面臨的諸多問題的好途徑。

  縣農業局這樣算了一筆賬:以種水稻為例,如果按過去全靠人力分散經營,一畝田能産1000斤左右,産值在1380元左右,除去成本1100元,純利潤只有280元左右;但以合作社集中經營,靠全機械化耕種,各項成本僅650元左右,純利潤至少也在730元以上。

  南部縣處於淺丘地帶和平壩地帶的耕地完全可以複製旱拱橋村的模式,面積大約為60多萬畝,如果這60多萬畝耕地用來種糧食,每年可實現播種面積130萬畝以上,有這130萬畝保底,“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的殊榮就可以保持下去。

  方向有了,但走下去是個難題。梁德華説,這需要解決幾個關鍵問題。首先,每年需要投入大筆資金用於土地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每畝地1萬元計算,也需要60億元,以目前南部縣在這方面投入的力度來看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

  其次,全面機械化也需要政府財政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國家只補貼30%,地方財政沒有補貼。按三個村(合作社)購置一整套機械,每套50萬元,地方財政補貼20%來算,每年縣上還得要拿出2000萬元。

  第三就是誰來引領合作社,以及如何調動合作社領導人積極性的問題。“我贊成給合作社領導人核算一份工資,如果由村兩委幹部擔任合作社領導人,他們本身該領的工資加上合作社給的一份工資,在農村應該是高薪,那樣他們就能在全村的産業發展上全力以赴了。”梁德華説。

  第四,在穩糧的同時還要考慮增收。每一個合作社在規劃産業發展的時候,必須在保證糧食生産穩步增長的同時規劃一些效益高、增收快的經濟項目。南部縣過去一直堅持的“山上戴帽子(綠化)、山腰找票子(搞錢)、山腳飽肚子(種糧)”還需要繼續堅持。

熱詞:

  • 科技苑
  • 致富經
  • 每日農經
  • 農廣天地
  • 鄉土
  • 鄉村大世界
  • 聚焦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