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李彥增:與食用菌結緣三十年

發佈時間:2014年07月21日 08:54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許昌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彥增在世紀香食用菌現代化生産基地。

李彥增在查看液體菌種培育技術儀器。

  閱讀提示:

  李彥增,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嘗試培育食用菌,至今已經走過30個年頭。在培育食用菌的過程中,他潛心鑽研,研發了增氧法、覆料法和低溫發酵法等食用菌培育技術,多次榮獲省科技創新獎。

  從當初借來60元錢開始進行食用菌培育實驗,到如今億元身家,李彥增走出了一條“永不言敗,堅持追逐夢想”的艱辛之路。

  當初借60元進行實驗,一無所獲被冷嘲熱諷

  李彥增,出生於許昌縣長村張鄉干戈李村(現歸屬國家許昌經濟技術開發區)。1983年高中畢業後,他每天和村民一起到市區建築工地幹活兒,一天能掙1.8元錢,但這種生活不是他想要的。在打工之餘,李彥增通過收音機學習中央農業廣播大學的食用菌培育知識。

  通過學習,李彥增決定試種平菇。因家裏貧困,他跑了三戶人家借到60元錢,到河南農業大學生物教研室購買了菌種,但試種三次均以失敗告終。“按照書上的配方,栽培實驗需要棉籽殼。我用架子車到週口市扶溝縣拉了500多公斤棉籽殼。”李彥增回憶,當時他拉著棉籽殼走到半截河時,累得口乾舌燥,一瓶汽水沒喝完就暈倒了。

  有了棉籽殼,他按照書上的配方開始拌料、接種。“接種菌種後,我每天晚上起床六七次,觀察溫度、濕度、菌種顏色,並用筆記本記錄下來;每天吃飯都是等到飯涼,用三兩分鐘吃完馬上接著幹活兒……”李彥增説,雖然如此費勁,一個多月過去卻不見菇長出來。請專家來看,説是被其他菌類污染了。原來那些棉籽殼買來的時候就已經發黴,導致實驗失敗。

  “菌類被稱為山珍,在很多人眼裏不是想種就能種出來的。當時,家人和鄰居對我的做法都不理解。”李彥增説,“各種冷嘲熱諷讓我心理壓力很大。”

  即將成功卻遭遇火災,堅持追夢成萬元戶

  “按照我的性格,想幹的事必須幹成。”李彥增堅持自己的追求。

  因為借錢買的菌種已經用完,李彥增開始學習自己制菌種。“制菌種需要接種箱和滅菌設備。根據當時的經濟狀況,這些設備根本沒錢購買。我找來幾塊木板,按照接種箱的結構用釘子釘牢,然後在外面覆上薄膜隔絕空氣。至於滅菌設備,我用磚砌了一個像蒸籠一樣的爐子,用幹柴連續燒使水溫達到100℃,以達到滅菌的目的。”李彥增説,他還用父親攢了多年用於蓋房的木梁、椽子搭建了一個溫棚,外面用薄膜圍著,裏面用煤爐加熱。

  有了以前的經驗教訓,李彥增這次更加謹慎,濃白的菌絲長勢喜人,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用於加熱的煤爐引燃薄膜,引發大火。因為潑水滅火,那些白茸茸的菌絲全部被毀。“這次對我的打擊更大。我連續三天坐在麥秸垛上不吃不喝。”李彥增説,當時他甚至冒出輕生的念頭……

  堅持夢想不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李彥增種蘑菇終獲成功。這一年,他收穫的蘑菇賣了1000多元,這在當時算是大錢了。李彥增還了賬,有了本錢,種植規模越來越大,1987年成了當時少有的萬元戶。

  鑽研新技術獲獎,學徒遍佈全國

  在培育蘑菇的過程中,李彥增注重總結培育經驗,多項食用菌培育技術獲得省級成果獎。

  李彥增説,按照書上的説法,食用菌菌種必須與外界隔絕。袋子如果出現破洞,必須用酒精擦拭,然後用醫用膠布粘住。但在實際培育過程中,他發現個別因袋子上有破洞被扔到樹林裏的菌種反而長得很好。“我開始不知道是啥原因,後來經過琢磨認為,食用菌的生長也需要氧氣。”隨後,在培育食用菌的袋子上,李彥增都用縫紉機扎兩排小眼兒。這種方法被他稱為增氧法。

  “菌絲培育正常情況下需要50天,而利用刺孔增氧技術,快的時候可以縮短至15天,菌種污染率也由原來的30%降至1%甚至更低。”李彥增説,1987年,他研發的增氧法、覆料法和低溫發酵法三項食用菌新技術分別獲得省、市科技創新獎。低溫發酵法將出菇時間由50天縮短至20天左右,覆料法則使蘑菇的産量有了大幅提高。隨後,李彥增把平菇的栽培方式從菌床栽培逐步發展到菌磚栽培、菌袋栽培等,種植的品種也從最初的平菇擴展到金針菇、銀耳等菌類。

  1988年,許昌縣食用菌研究所成立,李彥增任所長,為種植戶統一提供菌種並組織技術培訓。“當時,跟我學習食用菌培育技術的人特別多,各個省份的都有,遍佈全國各地。”李彥增説。1996年許昌縣食用菌研究所改制為許昌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2005年更名為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

  建立研究中心,對食用菌進行精深加工

  李彥增説,1998年,他開始研發白靈菇優質高産技術。白靈菇生長在新疆,人工栽培非常困難。最初,白靈菇菌種的種植成功率只有60%至70%,生物轉化率只有20%至30%,每公斤成本需要50元至100元。經過對野生白靈菇進行“馴化”,最終他培育出適合在我市生長的許白1號、許白2號、許白3號和許白4號。在栽培方式上,由最初的幹袋栽培到補水、覆土、單墻、雙墻栽培等,使白靈菇種植成功率在98%以上,生物轉化率達到70%。目前,許昌白靈菇的標準化生産、加工、出口量均位居國內第一。

  2月22日,在位於許昌新區的世紀香食用菌現代化生産基地,溫度、濕度、光照都可以進行科學控制的現代化食用菌培育廠房內有序地擺放著各種正在生長的食用菌。“工廠化作業方式培育食用菌,一畝地的效益相當於普通種植200畝地的效益。”李彥增説,該公司的液體菌種培育技術以及現代化裝置在食用菌培育方面可謂國際領先,現代化生産基地的工廠培育模式已通過國家認證。

  如今,該公司建立了河南省食用菌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按部就班地開發包括罐頭、幹品、飲品等在內的食用菌精深加工産品。除國內市場外,該公司客戶遍及歐洲、東南亞、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希望把食用菌培育技術推廣到世界各地,把‘世紀香'做成食用菌‘第一品牌'。”對於未來,李彥增如是説。

熱詞:

  • 科技苑
  • 致富經
  • 每日農經
  • 農廣天地
  • 鄉土
  • 鄉村大世界
  • 聚焦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