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6時許,在龍山區壽山鎮黑牛村玉米田裏,6組村民楊喜生頂著玉米葉面上的露水,在田間按照心中默念著的步伐穿梭于綠油油的玉米稈間,每隔26米,就會將手中的“赤眼蜂卡”熟練地別在玉米嫩綠的葉片上。楊喜生説:“不到中午,蜂群就會出‘巢'。如果沒有氣候災害的話,今年一畝地又要多收入50多元錢。”
當日淩晨,1.8萬張“蜂卡”從吉林農大運抵龍山區、西安區農業技術推廣站,並從4時開始由技術員送到各個鄉(鎮),再由村民分別投放到玉米地裏。遼源市植保植檢站負責人説:“10點多,出廠前加了足夠溫度的赤眼蜂幼蟲就將陸續破殼出巢。所以,必須儘快將‘蜂卡'發放到各村組,並組織農民投放到田間,保證赤眼蜂與玉米螟卵的相遇,最大化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
説起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術,黑牛村的村民們並不陌生。村民們表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很早以前就用過。可是後來因為市面上買不到“蜂卡”,所以每年都要眼睜睜地看著每畝50余斤糧食的損失。市植保植檢站負責人説:“受市直兩區種植玉米麵積較小影響,自從有了生物防治技術以來,龍山區、西安區的農民們就沒享受過待遇。為此,遼源市農科院經過多方協調,最終於去年將生物防治技術引進兩區。”
為確保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遼源市植保植檢站于5月末就早早地開始了玉米螟羽化循環調查檢測工作,並經常深入村屯給村民們送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明白紙”,現場講解生物防治的作用、技術及好處。村民們表示,赤眼蜂技術的使用,提高了玉米産量及籽粒質量,還省了不少下地的工夫和農藥錢。如果以後種地不再使用農藥等化學藥劑,那咱這生活水平準定能提高,身體更健康。
據了解,今年市直兩區玉米受益面積達到了14.4萬畝,預計挽回玉米損失700余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