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500余畝——這是海城市中小鎮中小村在城鎮化進程中集約用地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地處城鎮中心寸土寸金的中小村,成功探索出“不批宅基地、統一建樓房”集約利用土地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成為海城市“鎮中村”推進城鎮化的樣板。全村15年節約和騰出土地500余畝,復耕後主要用於發展棚菜經濟,年增收超千萬元。
中小村是海城市典型的“鎮中村”,也是有名的棚菜生産區,人多地少是中小村的鮮明特點。然而,近些年來,每年都有村民以給兒子娶媳婦需要蓋新房等理由申請房號,蠶食原本就有限的土地,不僅威脅到棚菜的規模化經營,也影響了農民的增産增收。
怎麼辦?中小村黨支部書記姜永波結合多次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不批宅基地、統一建樓房”這一向空間要土地、開發建設新型社區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凡符合建房要求的本村村民,都可住進由村委會出面組織、村民自願集資興建、房價比市場低很多的樓房。這一建議在村民代表大會上獲得一致通過。
2000年9月,中小村新型社區一期工程破土興建。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新房造價,受參建村民的委託,村委會沒有把建房工程全部外包給施工企業,而是通過多家比較自行採購主要材料,再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承建者,這樣一來村裏只需向承建方支付施工費用。一年後,中小村70戶村民順利住上了樓房。
如今,新型社區已經建設了6期工程,中小村70%的村民陸陸續續告別老房子住上了新樓房,總住戶近700戶。現在的中小村路暢、街凈、燈明、樹綠、景美、人樂,成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都市新村。由於新型社區的建設用地多是利用老供銷社、老青年點、臭水溝等廢棄閒置地塊,加之15年來未批准一個宅基地房號,中小村總計節約和騰出土地500余畝,土地復耕後用於棚菜生産,壯大了設施農業種植規模。“農民統一住進樓房,既改善了居住環境,又騰地發展了經濟,一舉兩得!”姜永波説。
中小村的村集體經濟也跟著發展壯大,開始有資金為村民辦更多的實事,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鬥力。姜永波介紹,樓房建好後,村裏將一樓部分商業門市留作集體資産並全部出租,每年有100多萬元穩定的村集體收入。這些資金用於社區公共設施建設、維護和村裏的綠化、亮化工程建設,以及村民的生活保障方面,讓廣大村民過上了與城裏人一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