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江蘇無錫濱湖茶葉雖然很有名 只是為何不賺錢?

發佈時間:2014年07月09日 13:4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新濱湖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江蘇無錫,每年的3、4月是濱湖春茶採摘的時節,也是全民品茶賞春的時候,被春雨洗過的嫩芽立在梢頭,青翠鮮嫩,又乾淨又精神。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上市時,細品清清淡淡的茶香,趁著好春光,斂一面湖水入眼,看時間悠悠溜走,這大概是濱湖最美好的季節。

  江蘇茶葉看無錫,無錫茶葉看濱湖。佔全市茶葉種植“半壁江南”的濱湖,茶葉種植總面積約6100畝(全市萬餘畝),年産量約180噸,目前有5家骨幹茶葉生産企業獲得了國家級有機茶産品認證,3家茶葉生産企業獲得了綠色食品茶葉認證,12隻茶葉産品榮獲無錫市名牌産品稱號,1隻茶葉産品榮獲江蘇省名牌産品及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地産名茶聞名遐邇,已成為濱湖的“區域名片”之一。但“大名氣”並未帶來“高價格”,濱湖地産名茶一直跳不出“好茶賣不出好價錢”的怪圈,隨著生産成本的持續上升,加上茶葉生産面積分散,品牌雜亂、缺少規範,制茶設備更新換代滯後等因素的制約,濱湖地産茶葉經濟效益連年下滑,多數茶企艱難求生,嚴重影響了我區茶葉産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售價:成本≈1:1 地産茶舉步維艱

  今年的採茶期,老天幫忙,白天氣溫略高於去年,晝夜溫差也大,茶樹長勢喜人,畝均産量較去年增長了約四成。但向陽林場主任劉正威卻開心不起來,“生産成本連年上升,但茶葉價格卻沒有提高,高檔茶賣不出好價錢,經濟效益不太樂觀,5月底春茶銷售結束,但一直到現在還有庫存茶葉,大茶場都是微利經營,小茶廠基本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

  “茶葉屬於生産成本較高的傳統經濟作物,上世紀90年代每畝利潤可達3000元以上,現在已不足一半。”劉正威算了一筆賬,按每畝産50斤茶葉算,生産成本保守估計約8300-8500元,其中:採茶工資3000元,田間管理費1500元,茶葉加工費800-1000元,包裝成本1500元,土地租金800-1000元,稅費負擔600元。從今年茶葉銷售情況來看,平均每斤茶葉價格200元左右,平均每畝茶園現金收益也就1500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肥培植保、經營管理費、固定資産折舊、管理人員工資、茶葉等級評定等支出。

  “今年採茶成本較去年普遍上漲約20%,採茶成本佔生産成本的比例也由10年前的25%提升至35%。”劉正威稱,除了工資上漲外,外地採茶工對福利的要求也提高了,每人每天伙食補貼上漲1元,來回的交通補貼也從200元漲到250元,“這樣算下來,每人每個月的成本要多出400元左右。”來自張家港的採茶工張阿姨印證了他的説法,“今年採茶伙食費、代班費、車旅費等加起來一天達到120元,去年只有100元左右。”

  一斤一級太湖翠竹僅980元,比去年整整降了300元,價格達到歷史“新低”。 “清明前,特級綠茶每斤只有1000元左右,特級白茶每斤在1200元至1600元,一過清明,就立馬降到了600元一斤。”劉正威無奈地表示,受市場消費格局的大調整和“三公消費”收緊的影響,今年茶葉價格大多走親民的“群眾路線”,正因如此,所以雖然茶葉豐收增産了,但考慮銷售會下降所以向陽林場“壓産”了,而且為迎合市場變化,還改變以前只重高檔茶産銷的情況,中檔茶葉産量增加30%以上。

  “濱湖絕大多數茶場只做一季春茶,利潤空間很小。”市茶研所所長徐德良認為,讓多數茶場降低茶葉價格的還有生産週期縮短因素,“今年採茶期氣溫略高於去年,這也將導致茶葉採摘期縮短5天左右,基本于4月底結束,而茶葉價格越往後越低,這促使多數茶場以更平實的價格減少庫存,及時銷售。”

  “濱湖茶葉生産存在的‘胎裏毛病',使得地産茶難以在全國擴大品牌影響力。”業內人士認為,地産茶年産量約180多噸,量少不愁銷的狀態使得多數茶場的茶葉只在茶場內銷售,即使本地茶葉銷售市場也很少能見到地産茶蹤影,茶場缺少市場化經營動力,難以廣泛深入研究市場需求、改進種植、提高市場佔有率。再加上茶葉市場專業質量監管體系不全,大部分給外地冒牌茶葉佔領,導致地産茶的市場難以擴大,也難以實現價值最大化。

  瓶頸:生産分散、設備落後 品牌價值受限

  秉承一湖山水精華的濱湖,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栽培歷史悠久, 據清代《無錫金匱縣誌》記載:在軍嶂山系的雪浪禪寺,有茶數十株,山僧于穀雨前採之,曰本山茶,此茶香味不減洞庭碧螺春,並以此茶餉客。目前,雪浪山還保存著148株清代康熙年間栽種的古茶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無錫毫茶”、“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等濱湖地産茶也很早就“成名”,取得過連續七屆獲全國“中茶杯”特等獎27隻、一等獎18隻;連續八屆獲全省“陸羽杯”特等獎27隻、一等獎30隻的驕人成績,其中,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生産的“惠泉”牌無錫毫茶還榮獲第七屆全國“中茶杯”第一名,但業內人士常用“養在深閨人未識”來形容當代濱湖地産茶。他們認為,茶葉品牌價值的提升,有賴於規模化、標準化生産,而濱湖的茶廠隨著轉制、改制,無論國有茶場,還是集體、私營茶場,經營規模都偏小,産業化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很難形成發展合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目前,全區各類茶葉生産企業45家,申領註冊商標的茶葉生産企業25家,達200畝以上的企業僅6家,非規模種植茶農達1000戶左右。“茶葉品牌價值的提升,有賴於規模化、標準化生産。而濱湖茶葉生産面積分散,茶葉品牌繁多,缺乏統一監管機制,所以難以打出發展‘組合拳'。”業內專家認為,分散種植還使得茶廠新品種引進步伐變慢,管理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産效率低,茶樹一般生産期為20年,但目前濱湖1/3左右的茶園茶樹都已經超過30歲,呈現嚴重“老齡化”,長勢衰弱,抗病蟲能力降低,都已到了亟待改造的程度。但引進推廣新品種,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考慮到目前的茶葉銷售情況,絕大多數茶場對此都是力不從心,“這與茶場面積小、實力弱都有關係。”

  “規模小還導致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適應不了當前大市場的發展需要。”區農林局林政科負責人認為,由於産銷一體的組織程度較低,很多茶廠缺乏産業化的生産經營組織及相應的應對機制,造成部分茶製品在一定時期內滯銷,難以實現持續增産增收。而且茶廠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産品質量層次不齊,不同層次的産品也無法找到最有效的銷售渠道,從而使濱湖地産名茶無法像蘇州“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一樣集中開拓大市場。另外,茶葉深度加工和研發能力不足,産品缺少多樣性,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

  近年來,隨著不良天氣現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很多小茶廠因缺乏水利灌溉、排澇等基礎設施條件,致使茶樹抵禦低溫寒潮、高溫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差,不但企業損失巨大,也不利於茶産業的穩定發展。與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劉正威對此深有感觸,“去年由於2月下旬至3月氣溫偏高,茶樹發芽早,但之後卻遇到連續4次低溫霜凍天氣,萌發的茶芽凍害嚴重,茶葉普遍減産30%左右,部分茶場甚至減産達50%以上,濱湖地産茶痛失了生産銷售的黃金時期。”

  除此之外,“制茶設備更新換代滯後”也讓劉正威對茶廠未來的發展心存擔憂。他介紹,地産名茶依賴先進的炒茶設備和規範的炒制工藝,以色綠、香高、味醇、形美的特色在全國和省市杯評比中名列前茅,但是部分企業仍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炒茶機械為主的設備炒制,已經不適合當前茶葉製品質量要求,部分小型茶葉加工廠坊及加工機械設備離清潔化生産要求差距較大,需要更新改造的任務很重,但資金十分短缺,“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對部分茶葉機械設備實行農機補貼,但對於多數茶葉企業來説,仍是杯水車薪。”

  突圍:規模生産、統一標識 培育高效益精品

  “濱湖想‘好茶賣出好價錢',做大做強‘城市名片',就必須壯大茶産業集群效應,推動規模化生産,集中力量打造名牌。”把脈濱湖茶葉業態,業內專家如此建議。

  品牌是産品佔領市場的制勝法寶。“要把各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充分利用茶研所、向陽林場等龍頭企業的品牌、技術、市場優勢,積極整合全區茶産業經營資源,將個人分散的、小規模的經營單位組建成‘聯合艦隊'。”區農林局林政科負責人認為,要從困境中成功突圍,就要積極開展以標準化生産、品牌化建設為標誌的市場化整體運作,實現統一原料基地、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標識、統一市場營銷、統一産品推介、統一經營管理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全區茶葉企業多而小、茶葉品牌多而雜的狀態,同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茶園,積極籌辦參與性強的茶文化節,豐富廣大市民的親情自助遊活動內涵,提升茶産業的附加值,形成規模化生産與特色精品有機結合的新格局。

  以“團隊戰”闖出一片天地,這條路註定不會太平坦。業內專家稱,首先,要搭建一個整合名茶資源的強力平臺,有了這個平臺,才可以對濱湖名茶進行統一標識,同時還要兼顧各家茶場的利益,給予相應的生産配額。另外,通過制訂落實公約等措施,促進各個茶場按照統一要求引種、改造老茶園、推進技術創新等,未按規定實施的要承擔違約責任,以此來把控好茶葉整體質量。而且要針對不同産品進行聯合銷售、分層銷售等,擴大品牌影響力。濱湖地産名茶要彰顯特色,還需要政府加強推動,如對茶場引進設施設備、新技術研發等進行資金扶持,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給予茶企和茶農適當的經濟補貼,擴大茶産業納入農業保險險種範圍的種類和數量,降低茶産業風險損失,解除茶企、茶農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在茶産品營銷上,加快推廣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研製的“茶葉溯源追蹤系統”技術的實際應用,便於茶葉消費者方便查詢,放心購買,遇到消費糾紛可以快速處理,有利於茶産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幾年前,安吉白茶品牌也比較雜亂,資源整合後,大家都使用統一的包裝盒,否則就被認定為假茶。如今,‘安吉白茶'已賣到每500克2000元的價格。‘太湖翠竹'和‘太湖碧螺春'也可以賣出這個價錢,只要引導有方、規範發展,濱湖名茶也可以做響品牌。”

  “在高工價、高成本的形勢下,只有生産出高效益的精品,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劉正威看來,加快衰老茶園茶樹、設施的更新換代,建設生態、安全、高效的優質茶葉生産基地,確保茶葉生産規模不萎縮是關鍵。同時,為保持茶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深化科技創新和科技示範推廣,要積極依託市茶研所的研發能力和龍頭茶企的示範輻射效應,為茶葉生産提供技術支撐和示範推廣保障,全力創建一批省、市級茶葉龍頭企業。

熱詞:

  • 茶葉生産
  • 無錫毫茶
  • 茶葉價格
  • 濱湖
  • 茶葉企業
  • 茶葉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