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當北師大畢業生劉大衛決意辭去京城的工作,回家鄉安徽界首市當個“農場主”時,他為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犯了難——要完成規劃中2000畝的土地流轉,得與300多戶農民挨家挨戶“磨嘴皮子”。
他趕上了難得的好機遇。
界首市創新出臺了一系列土地流轉扶持政策,規範的“流轉平臺”幫劉大衛破解了難題。如今,有58萬畝耕地的界首市,土地流轉率達到76%,成為安徽“土地流轉第一市”。近八成農民不再種自家的地,這是個歷史性變化。伴隨這一巨變的,是資本、新技術、外來“新型農民”等要素不斷向這塊土地匯聚,一場脫胎換骨的“農業轉型”正在發生。
在土地流轉這個“聚變場”中,變化清晰可見:農業産業結構由千篇一律,變得“百花齊放”。目前,界首新增百畝以上連片大棚7000畝,形成了反季節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農業基地,去年實現農産品加工産值53.6億元。
規模經營種糧食的成本每畝降低100元,畝均增産150公斤;設施農業畝均投入超過萬元,産出增長高達10倍。
對流轉土地的農民而言,除了穩定獲得每畝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益,還可就近在流轉土地上打工,日工資30元至100元。“日均兩元”的低收益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