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基層採訪時得知燈塔鎮碾山村李光玉養牛一年能獲純利40多萬元的“牛”事兒。這條消息一下子吊起了記者的胃口——養牛的李光玉到底有多“牛”?
6月18日下午1時,記者前往碾山村採訪李光玉。去往碾山村方向的鄉路西側田野裏如一片綠海,令人心曠神怡。
車行約40分鐘,到達碾山村2組李光玉的養殖場。40多歲的女主人孟凡彥將記者迎進牛舍“參觀”後,便抄起鐵鍬,開始清理牛舍裏的牛糞。記者搭話:“牛舍有多大面積?”“400多平。”“現在存欄多少頭牛?”“40多頭,還有10多頭快要下小牛犢了。”孟凡彥一邊利索地幹著活,一邊回答著記者的問話。看著手不拾閒兒的孟凡彥將每只牛的身後都清理得乾乾淨淨。記者問:“這麼大的勞動強度,就你一個人幹活嗎?”“主要是俺一個人,有時公公也幫俺一把。”“聽説你家李光玉養牛有兩下子,咋沒看見他?”“昨天有頭雨牛下了個犢,有點炎症,他去市裏買藥了。”正説話間,李光玉的父親李財走進牛舍招呼記者,“到房裏説話去,牛棚裏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李財所説的屋子,其實就是牛舍山墻邊接的“偏廈子”,窄窄的一個長筒間,沾滿泥土的鞋子和衣物淩亂地堆放在地上,和整潔的牛舍相比,屋裏倒是顯得有些淩亂。李財説:“俺家這兩個孩子可能吃苦了。兒媳孟凡彥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起來,喂一遍牛要4個小時,一天要喂兩遍。喂完牛還要收拾牛舍衛生,一整天都不得閒兒。”“你兒子李光玉是怎麼開始養牛的?”記者問道。一提起兒子李光玉,老漢李財一臉自豪。李光玉早些年曾搞過運輸,由於經驗不足,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將本錢都搭了進去。受到重創的李光玉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開始在家琢磨如何東山再起,最終他將目標鎖定在養殖上,從一開始一兩頭牛養起,到固定在十來頭牛之間,他養了六七年,這期間,李光玉積累了大量的“土”經驗,他同書仲介紹的科學養殖方法相結合,摸索總結出一套管用的養殖套路,最終決定將規模擴大。由於要擴大規模,自家原先的牛棚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李光玉3年前租下了位於碾山村2組閒置的達保溝養殖場。在李財滔滔不絕地誇獎著兒子李光玉時,院子裏一陣汽車的響動,李光玉從市裏買藥回來了。
“説説你這幾年發展的如何?”記者問李光玉。
“這3年,先後投入了近百萬元,去年,基礎牛達到了80頭,一年産了50多頭小牛犢。小牛犢喂到七八個月就可以賣到一萬多元。50多頭小牛犢就值六七十萬元。”李光玉説,他引進的是乳肉兼用的西門塔爾牛。這個品種的牛耐寒,抗病毒,奶質好。基礎牛一年可産一犢,他只保留母牛犢,留作繁殖。這些年,他養牛練了一手絕活,就是“找牛”的成功率在90%以上,基本上是一找一個準。李光玉説,他制定了一個5年計劃,就是利用5年時間,將基礎牛發展到300頭以上,這樣就可以上設備,建奶站。一頭成年西門塔爾母牛可年産優質奶7噸左右。“到那時,我會擁有自己的養殖場。”説這話時,李光玉的眼裏充滿了自信,也寫滿了憧憬。
結束採訪,從碾山村返回的途中,小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下著,雨水拍打車窗的聲響猶如悅耳的音符,唱著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