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市場信息 >

農産品托市收購難阻進口大豆衝擊

發佈時間:2014年06月30日 10:0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從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種推進補貼試點,當産品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補貼農民,保證農民基本收益。

  今年,我國正式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啟動新疆棉花、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推進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目標價格改革後,農民收益有何變化?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又將對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産生哪些影響?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為何要改革?

  臨時收儲政策使上下游價格關係嚴重扭曲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先後放開了大豆、棉花市場和價格。然而,2008年以來,國際市場大豆、棉花價格相繼出現斷崖式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穩定農業生産,我國先後實施大豆、棉花的臨時收儲政策,由指定企業按國家制定的臨時收儲價格入市收購。

  臨時收儲政策效果立竿見影,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計劃”干擾“市場”的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臨時性政策的常態化導致國內外價格嚴重倒挂,市場主體不願意入市收購,最終國家代替商家,變成唯一買家與賣家,收儲壓力劇增,影響了産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棉花協會副秘書長王建紅説。

  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也表示,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家庫存積壓與進口激增。“2008年我國大豆實行臨時收儲第一年,國家托市收儲700萬噸,缺口全部由進口大豆填補,導致國內大豆無法循環。另一方面,加工企業不願意虧本高價收購國産大豆,因此主産區80%的企業停産,50%的企業倒閉。”

  中國的農産品價格無法獨立於國際市場存在。實施目標價格改革,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是大勢所趨。

  中國價格協會會長王永治指出,國內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帶來政府儲備順價銷售難度加大、新增倉容不足、産業鏈上下游價格扭曲等一系列的矛盾。實施目標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亮點何在?

  “暗補”變“明補”,讓農民真正得實惠

  在産業鏈上下游的集體呼籲下,今年國家開展棉花、大豆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探索推進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工作人員介紹,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在全國範圍內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生産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大豆。二是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産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三是完善補貼方式,目標價格補貼額與種植面積、産量或銷售量挂鉤。

  “簡而言之,過去棉花、大豆的售價由政府統一決定。改革後,棉價、大豆價格都由收購企業説了算。”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説。

  據介紹,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重在“三變”。

  首先,企業按市場價格收購,有利於恢複國內相關産業的市場活力,提高國內農産品的競爭力。

  “價格扭曲對整個産業鏈造成的損害非常大。特別是造成了産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全面虧損,這種價格扭曲是不可持續的。”李國祥説,“要為全産業鏈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就必須扭轉市場價格扭曲的情況,理順和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

  其次,補貼方式由“價補合一”變為“價補分離”,“暗補”變“明補”,有利於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補貼效率。

  劉登高坦言,實施臨時收儲政策,很多地區的農民連國家補貼的一半都得不到,一些投機的倉儲或流通企業倒成了贏家,也出現了假報收儲量等腐敗現象。“現在探索目標價格改革,最大限度擠出中間環節的利益尋租,更有利於讓農民真正得實惠。”

  最後,市場風險由政府獨攬變利益相關方共擔,有利於促進産業鏈的各個環節提高抗風險能力。

  “試點目標價格改革,就是要在市場低迷的時候,雖不保證農民增收,但保障農民生産不虧本並獲得基本收益;在市場暴漲時,又能給企業吃定心丸。統籌兼顧産業鏈各方利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藍海濤説,要調整産業結構,依靠目前扭曲的價格很難。越南大米、美國大豆,這些進口農産品對國內市場的衝擊,無一例外地發生在托市收購政策實施期間。“因此,尊重市場規律,取消托市收購,試點目標價格改革,最終將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生産結構的作用。”

  補貼怎麼發放?

  補貼給試點地區種植者,良種補貼等依然執行

  那麼目標價格改革後,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怎麼計算,政府補貼又如何發放呢?

  試點階段,目標價格採取生産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確定。據發改委價格司工作人員介紹,目標價格在作物播種前公佈,以引導農民合理安排農業生産。試點階段目標價格每年確定一次,以便根據變化及時調整。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為每噸19800元,大豆為每噸4800元。

  與目標價格相對應的市場價格為採價期內全省(區)平均市場價格。其中,棉花的採價期為當年的9月至11月,大豆為當年的10月至次年3月。這兩個採價期的棉花、大豆交易量分別達全年銷售量的85%、80%左右,基本能夠代表試點地區的實際出售價格。

  “目標價格補貼對像是試點地區的種植者,總原則是多種多補,少種少補,不種不補。”該工作人員説,“實施目標價格補貼,無論市場價格和生産成本如何變動,都可以確保農民在補償生産成本基礎上獲得一定收益,讓農民種植棉花、大豆不吃虧。同時,原有的四項大豆補貼和棉花的良種補貼依然執行。”

  儘管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為探索推進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邁出了第一步,但許多操作細則與配套措施仍待完善。

  王建紅指出,價格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護航。其中國儲庫存的放儲方案以及非試點地區的補貼政策應儘快出臺,以穩定市場預期。而針對市場劇烈波動的應急預案也應儘快出臺,從而鼓勵多元化主體入市收購。“政府也要給出區分賣棉難與惜售的具體標準,並且提高改革容忍度,避免市場波動期政府又著急出手托市。”

  “目標價格改革是符合市場規律的行為,也是對農民負責任的改革,從長遠講對農民持續增收是有利的。但之所以選擇試點,也是因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目標價格改革沒有成功經驗,不僅要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讓他樹立市場意識,也會帶來農産品定價方式、補貼方式、農業經營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變革,因此改革還需要系統性的配套措施,各種細則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完善。”王永治説。

熱詞:

  • 目標價格
  • 農産品價格
  • 托市
  • 非試點地區
  • 進口大豆
  • 大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