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博物館、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外匯、新能源産業,這些當下時髦詞彙,卻成為非法集資的新“外衣”。遼寧省公安廳和省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梳理近期發生的非法集資案件類型和手法,提醒公眾注意這些新“手法”。
以辦博物館為由,吸收公眾資金。遼寧西豐縣近期發生一起以辦博物館為由的涉嫌非法集資案件。涉嫌犯罪公司法人代表向投資者謊稱投資的資金主要用於古董經營或向外高息放貸,承諾給投資者月利息2.5—3分不等的高息回報,誘使上百人上當受騙。後經鑒定發現,該博物館所謂“乾隆寶刀”完全是仿製贗品。
打著專利旗號,肆意吸收資金。發展新能源是國家鼓勵提倡的新興産業,非法集資犯罪分子看準這一領域的吸引力興風作浪。遼寧省某公司就以發展高新燃料油為藉口,對外宣稱急需解決生産資金,以4—6個月為週期,年利息分別高達72%、48%、24%的高額回報為誘餌,採取以團隊&&人為組織形式,向社會公眾進行集資。截止到案發,集資金額上千萬元,有1000余人上當受騙。
以投資外匯為幌子,利用網絡吸收資金。某公司從2012年4月開始,以代為理財投資外匯可以獲取高額回報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人員進行宣傳,自稱公司法人代表有多年的炒匯經驗,能通過境外銀行運作賺取外匯,並以3000元為基準單位,同投資人簽訂《委託代理協議》,承諾每週向投資人返還高額紅利。後經調查,該公司僅把吸收來資金的5%投放到境外銀行。
虛假售樓,瘋狂斂財。省內接連發生兩起通過偽造房地産相關文件進行虛假銷售的非法集資案件。其中一起不僅偽造文件,而且打著政府開發的旗號在外地進行宣傳造勢。他們用自辦公司為擔保,以每3個月為一個返款週期,用月息6%誘惑社會不特定對象參與集資。案涉多個省份,金額達10多億元。
借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前不久,遼陽市發生一起合作社非法集資案。犯罪嫌疑人通過合作社互聯網、群發短信、發放入社流程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宣傳,以股金形式公開吸儲發放高利貸,承諾股金分紅遠高於銀行存款利息,並開設儲蓄窗口,外觀裝飾類似銀行機構以麻痹公眾。農民和非農民參與者達幾千人,涉案金額上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