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夏收即將進入尾聲,在金山區山陽鎮長興村7組的田頭,幾戶農民正在采收什邊地上種植的油菜籽,一名壯年農民把打下來的三袋菜籽放在田邊,等著過往的收購車就在田頭交售;另一50多歲的阿姨也在田頭收油菜籽,問她收下來的油菜籽往哪賣,她也一時説不清方向。
曾記得,金山農民把種植油菜籽作為種植經濟作物來對待,最多時達30多萬畝。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農民讓出油菜種植面積種二麥和綠肥,使油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據區農林辦提供的數據,2011年,全區種植油菜2.55萬畝,到2013年只剩1.52萬畝,到今年油菜種植面積只剩7710畝,比上年減少一半。大農戶已很少種油菜,只有不少農民利用河邊、岸邊和宅前宅後的什邊地上零星種植。
由於種植油菜大面積減少,加上上海地區加工菜籽油的廠已關門,油菜籽收購出現了多頭格局。糧食收購部門有收購油菜籽這一項,但農戶大多交售數量少,成不了氣候,主渠道收購實際上是有市無量。而這給外地販子有了可乘之機,他們開著車子在田頭尋找賣方。這種“守株待兔”的收購方式,給種植面積不大的農民就地交售提供了方便,但不足的是,少數收購販子有的剋扣分兩,有的壓級壓價,使一些農戶吃了啞巴虧。
在收購多頭的情況下,張堰鎮舊港村出現了油菜籽代收點,頗受農民歡迎。舊港代收點的經營戶楊永良夫婦在村邊開了爿商店,20年來,經營本分,農民信得過。徐小妹告訴筆者,她為糧食部門代收,前幾天最多一天收到了10噸油菜籽,這幾天少了些,但一天也在五六噸之間。徐小妹代收,她不論多少,在記錄卡上看到,最少的一筆1.3公斤,成交額僅4元多,來者不拒,熱情待客,受到了村民們的歡迎。現在,徐小妹的代收點,不僅為張堰農民服務,附近山陽、朱行的村民也來交售。
由此可見,市郊油菜籽種植面積的逐年減少,這是農民産業結構調整的可喜現象。但如何面對産業結構調整後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如何在方便農民、服務農民上再想點辦法、動點腦筋,這道題還需有關部門好好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