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田間,襄汾縣汾城鎮北賈崗村人們正在地頭辛勤勞作,對核桃樹進行打藥、施肥等一系列管理。村黨支部書記荊學明介紹説:“目前,全村已發展核桃面積1500畝,去年,挂果面積總産量達15萬公斤,銷售額達500萬元,核桃産業已經發展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項主導産業。”
同樣的情景,在位於該縣正南汾河岸畔的新城鎮官灘村也正在精彩上演。不同的是,村民忙碌管理的是盛産全省十大名棗之一的“官灘”棗樹。經過數年的發展,如今的官灘村紅棗樹已佔據村裏的溝溝梁梁,汾河灘塗。總面積達2500余畝,擁有不同樹齡棗樹40余萬棵,年産紅棗35萬公斤。昔日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村變身成為人均收入達1.6萬元、領跑全縣、遠近聞名的紅棗專業村。
這一切喜人變化的背後,是襄汾縣着力推行的一項林果富民工程——10萬畝乾果經濟林建設,讓核桃、紅棗小乾果成為廣大農民致富增收的 “金疙瘩”。
陶寺鄉是該縣一個典型的山區鄉。溝多、坡多、梁多。全鄉5萬餘畝耕地有三分之一是丘陵地。發展核桃乾果經濟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陶寺鄉崇石村核桃基地,陶寺鄉鄉長韓文躍介紹,陶寺以前依託塔兒山豐富的鐵礦等資源,人們走上了富裕路,但隨着礦産資源整合、資源的枯竭,群眾增收就顯得後續乏力。“剛開始,在核桃産業發展上,不少群眾還有觀望和憂慮。我們就用比較法和典型法,組織村幹部和群眾去孝義、賈崗和就近的青楊實地參觀取經,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説一説,心中有個數,激發大家熱情和幹勁。”韓文躍説。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不問不了解,一問心一動。我們發展信心就有了。這不,我們在去年發展建設3350畝,栽植158760株核桃樹的基礎上,再規劃發展2000畝。”一旁的村委會主任張小建信心滿滿地説,“這不村裏幾個能人還註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韓文躍説:“我們的目標是連同先前發展青楊、安李幾個村連成一片,打造一個萬畝核桃基地。”
汾城鎮三公村村委會主任魏振武説:“在我們萬畝核桃基地建設上,政府真是給了很大的幫助,打井配套修水利,修路綠化搞規劃,技術管理培訓是隨叫隨到。相信,用不了幾年,昔日的荒坡地就能成為村民增收的聚寶盆。”種植大戶吳海波説:“前幾年,看著別人栽核桃一年掙不少錢,自己也想種,可是又擔心不會管理,技術跟不上,村裏幹部説不用擔心,縣上會進行技術跟進。於是我試着栽了3畝,通過科學管理,去年,畝均産量在200公斤以上,畝收入8000多元。今年,我還計劃擴大規模再發展。”紅棗種植戶王佔國説:“我家種植的50余畝棗樹已進入盛果期,年均産量在2500公斤以上,收入達10萬元。每到紅棗收穫後,縣裏、鎮上、村裏都會給出市場指導價,讓我們心裏有數。”
67歲的核桃種植大戶毛海芳算了算自家的核桃收入,6畝核桃,每年收入不下5萬元。她説:“以前還擔心年齡大了,幹不動了,指望兒女養老。現在,一點也不擔心了,這6畝核桃就是我的養老儲蓄罐。”54歲的王春蘭種植的3畝核桃畝均收入達萬元。王春蘭説:“以前,看著兒女們一天天長大,總覺得兒女成家蓋房娶媳婦陪嫁粧都要花錢,如今,栽核桃每年幾萬元總算讓我吃了個定心丸。”年僅28歲、卻“坐擁”35畝紅棗樹的丁志新可謂是官灘村最年輕的種植大戶了,他説:“我現在除了經常與外地客商聯絡外,還在淘寶上開了小店,網上銷售也搞得很紅火。年收入七八萬不成問題。”
截至2013年底,襄汾縣乾果經濟林面積16萬餘畝,其中:核桃7萬餘畝;紅棗8萬餘畝;花椒等其他乾果經濟林1萬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