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叢 何燁
臨沂市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端,地處嚕蘇交界,係沂蒙山區沖積平原地帶,素有“山東糧倉”之稱。地理條件和區位優勢決定了郯城縣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進程中,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産綜合能力的提升發揮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為推進農業生産經營方式的改革創新,郯城縣育新和恒豐兩個農機專業合作社試行“帶地入社”、“帶機入社”模式,把股份制合作引入農業生産經營,為深化農業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供了一條有益的新思路。
1 帶地入社 兩次分紅農民增産又增收
6月初的一天,記者來到郯城縣小埠嶺村,育新水稻農機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機綜合大院就在這裡。現場還在施工,塵土飛揚中合作社的經理杜啟樂為我們介紹:這裡要建農機倉庫,旁邊就是維修車間,右手準備建糧倉和曬場。指著左邊一塊空地,杜啟樂説,“這就是上個月第二次分紅的地方。”
育新農機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註冊資金10萬元,主要為周圍農戶提供機械化生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機防植保等農業社會化服務,2011年被農業部等12家單位評為“全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資産總額達730余萬元,擁有農機具120余臺套、大型拖拉機10台,收穫機12台,配套機械98台,固定資産總價值580萬元。如此快速的發展,得益於育新合作社科學合理的分紅制度。
據杜啟樂介紹,育新合作社以股份制的形式,鼓勵農民帶地入社、帶資入社和以農機折價入社。按照育新合作社的章程,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社員按照1畝每股分配,每個帶地入社社員可以享受每畝700元第一次保底分紅,以資金入社社員按2000元每股進行分配,不享受第一次分紅。目前,330戶社員中,除了三戶社員是帶資入社外,其他社員全部都是帶地入社。
2014年3月13日,育新合作社在新建的農機綜合大院進行了年度二次分紅。2013年合作社實現剩餘盈餘29.75萬餘元,其中7%用於公益金,即文化福利事業;10%作為教育基金用於成員培訓;20%作為風險基金用於生産經營損失補貼。剩餘63%用於社員分紅,總計1517股,每股可分得123.50元。社員胡俊璽以7畝土地入社,平時自己經營苗木生意,數著手中的鈔票,他對這樣兩頭不耽誤,還領雙份錢的“買賣”很滿意。
加入合作社對社員來説,使他們從“一畝三分地”中解放出來,而對集中起來的土地、規模化的生産來説,效益更加明顯。杜啟樂給記者算賬: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從成本來説,耕地從80元一畝下降到60元一畝,播種從30元一畝下降到20元一畝,統防統治可使每畝節約30元,而肥料使用的成本下降更加明顯,每畝節約60元。由於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原來劃界的條溝也開發利用起來,良田多了10%。
育新合作社不僅在生産上提供社會化服務,而且作為獨立的經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先後註冊了水稻品牌“愛友”、“傾蓋亭”,雜糧商標“谷香知”,合作社的統一規模耕種收,為品牌的質量和聲譽提供了保證。
除了章程中規定的兩次分紅,社員還可以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內打工,農忙時節的用工費是100元一天。看到入社的好處多多,在二次分紅的現場,又有70多戶申請入社,目前合作社成員已經達到了330戶。
郯城縣副縣長谷禮勇説:“現在涉農資金很多,但是撒胡椒面似的根本不能起到補貼種糧的作用,在發放種糧補貼時,大型合作社肯定是我們政策傾斜的對象。”
2 帶機入社 託管服務建立起種植基地
同樣是農機合作社,郯城縣恒豐農機合作社更看中的是“帶機入社”。理事長高永曾經當過教師,做過農機銷售,2012年3月他利用農機銷售渠道的優勢成立了恒豐農機合作社,主要業務是進行育秧、插秧、播種、收割等一條龍託管服務。通過土地流轉,目前合作社為周邊20個村,近4000畝土地進行託管服務,每畝收費305元。
恒豐合作社同樣以土地經營權一畝作為一股,資金1000元一股進行分配,沒有保底分紅。而入社社員的收入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和託管土地打工,按照駕駛農機、放秧盤等分工不同,用工費不同,平均農忙一人100元一天,農閒50~60元一天;跨區作業,駕駛合作社的農機跨省插秧,費用為55元一畝,其中15元歸合作社;年底分紅,合作社從盈餘中提取70%用於社員分紅。2013年元旦後,恒豐農機合作社進行的分紅中,每股分得136元。
楊集鎮高瓦房村的于志成告訴記者,他以自家15畝土地和13萬元加入合作社,這13萬並不是現金,而是由他的一台拖拉機和高速插秧機折價而成的。一台拖拉機10萬元,扣除農機補貼2萬,插秧機10.6萬,扣除農機補貼4.5萬,再減去使用時長的折舊,于志成大概145股分得兩萬多元,加上他在合作社基地插秧賺得2.8萬元工資,農閒時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也有將近8萬餘元,和過去自己種地相比,收入很可觀。
合作社帶來的輕鬆收益,吸引了周邊農戶的積極加入,但理事長高永的表情並不輕鬆。他告訴記者,恒豐農機合作社大部分社員都是帶機入社。“我們的入社門檻相對比較低,合作社成立初期,考慮到我自己有大量的農機具,可以把運營成本降下來。但是現在合作社的困難在於流動資金不足。目前我用自己經營的農機具店向農村信用社抵押貸款了50萬元,作為週轉資金。”高永説,“如果我們生産基地建設好後,有自己的倉庫和曬糧場,就更能抵禦糧價的波動,同時後期的投入也會相對減少。”
3 轉型升級 合作社健康發展之道
郯城縣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從運作模式來看,育新農機合作社屬於入股型,以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達到提高土地效益的效果,而恒豐農機合作社是託管型,利用農機具的優勢進行從種到收的全程管理,進而發展自己的種植基地。
臨沂市農業機械局局長崔照通説:“一家一戶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生産方式已經明顯不適應四化同步發展的趨勢。過去‘分'是解放生産力,現在‘合'便是發展生産力,與過去的集體化不同,現在的‘合'是尊重和發展每家每戶物質利益及民主權利前提下的合作共贏,現代農機合作社是達到合作共贏最適宜的一种經營主體服務體系。我們堅定信心,先試先行。”而臨沂市副市長尹長友認為,農機部門推廣的“帶地入社”和“帶機入社”這兩種農機合作社發展模式,實現了由生産服務型向企業經營型、由社會參與型向職業農民型轉變提升。山東省副省長趙潤田調研育新農機合作社時指出,你們的做法符合中央精神和農民意願,要認真健全管理機制,大力推廣。
合作社發展還有什麼困難?在採訪中,反映最多的還是資金問題。合作社要有自己的啟動資金、運營經費和固定資産,以合作社的名義固然能比個人貸款爭取更多的資金,但依然是杯水車薪,郯城縣目前的做法是在貸款中儘量向合作社傾斜,給予適當的貸款貼息,同時積極面向市場,尋找吸納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的途徑。合作社在提高土地效益和種糧收益上有自己的優勢,但也不能避免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當糧價不穩定的時候,合作社往往受到的衝擊也很大,針對以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保險項目也是勢在必行的發展方向。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轉型升級,要變關係鬆散型為服務緊密型,變單一服務組織為新型綜合經營型,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發展,由生産環節合作向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合作,這是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