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諸城35萬畝“懶漢麥”節本增收4900萬元

發佈時間:2014年06月20日 07:3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村大眾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小麥平均畝産突破615公斤以上,不但下力少、投錢少,而且抗倒伏、産量高、又養地,還是免耕播種‘懶漢麥’好。”6月17日,説起今年的小麥收成,諸城市賈悅鎮西賈悅社區種糧大戶宋海元難掩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諸城市立足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抓好玉米聯合機收和“三秋”農機化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同時,大力推廣免耕播種小麥新技術,節本增收效果顯著。去年“三秋”,該市實施的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的35萬畝冬小麥,克服去冬今春凍害和乾旱少雨喜獲豐收,節本增收4900萬元。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利用還田機械或收穫機械將秸稈直接粉碎後均勻拋灑在地表,然後實施機械化免(少)耕播種,以達到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實現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先進耕作技術。多年來,諸城市農民按照傳統的種植方法,小麥種植要經過對土地的深耕、耙耱、扶埂、施肥、播種等多道工序。在此過程中,有的農民為圖省事、圖方便,將玉米秸稈進行大面積焚燒。諸城市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臺沐雲介紹説:“這樣做的弊端一是極易跑水跑墑跑肥;二是工序多,費時費力投入大;三是破壞土壤,污染環境,不利於農業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一情況,諸城市圍繞發展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不斷探索小麥種植新途徑,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玉米聯合收穫、秸稈粉碎還田、小麥免耕播種“一條龍”保護性耕作“懶漢”作業模式,成功實施了機械化免耕播種技術。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破壞土壤結構,保土、保水、保肥,而且機械一次性進地完成苗帶旋耕、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作業,省時省力省投入。並且秸稈經過多年的“漚化”,能夠不斷培肥地力,從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施用量,由於秸稈直接還田,既充分利用了資源,變廢為寶,又保護了環境,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建設生態農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據諸城市農機技術推廣站提供的相關數據表明,長期實施機械化少免耕播種小麥技術,農民節省機械作業費用40-50元/畝,節約化肥15公斤/畝,節約灌溉用水15%左右,平均增産糧食25公斤/畝,農民每畝增收節支140元左右。另外還有土壤有機質的保護、二氧化碳的減排等隱性收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技術好,還要農民接受。諸城市自2007年開始引進這項技術,積極搞好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先後在全市所有鎮(街道)建立了保護性耕作示範點,並加強宣傳、培訓、指導、作業,由此拉開了全面示範推廣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的序幕,並連續三年實施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示範縣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全市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機械化少免耕播種小麥技術已成為農機化科技興農的一項惠民工程。目前,全市共建立保護性耕作示範點39個,小麥免耕播種機保有量突破千台,去年秋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35萬畝,累計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75萬畝,為農民節本增收2.65億元,呈現出統籌規劃、多點開花、整體推進的良好勢頭。經過七年的示範推廣,技術應用走向了社會化、市場化,取得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

  (徐春光)

 

熱詞:

  • 科技苑
  • 致富經
  • 每日農經
  • 農廣天地
  • 聚焦三農
  • 鄉土
  • 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