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太長高速榆社段的人,往往會被榆社北出口附近的一塊廣告牌吸引,廣告牌有四個大字:“榆社笨蛋”。如同這個在爭議中被立起來、並在全省廣為流傳的廣告語,白衛平引領榆社笨蛋産業發展時,也曾一次次面臨艱難。
他要讓“養雞不賺錢”成為歷史白衛平畢業于朔州農校的動物飼白衛平初到嵐峪鄉工作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養雞不賺錢,換個油和鹽”。但幾年下來,他自己賠錢搞實驗,最終帶著鄉里的3000多人,打破了這個不賺錢的“魔咒”,讓村民們因養雞産業而致富。如今,榆社縣的笨雞存欄數從20萬隻發展到了300萬隻。養飼料專業,畢業後成為縣畜牧局的一名普通員工。1999年,他被調到嵐峪鄉任農機站員工。嵐峪鄉是榆社最貧困、人口最少的鄉鎮,全鄉33個村6900余口人,當時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
6月2日,端午節假日當天,白衛平在辦公室裏,給記者講起這段經歷。他的鬢角已有些發白,憨厚的臉上戴著一副厚厚的近視眼鏡。“那時候,嵐峪鄉各村乃至整個榆社的農民已經養雞多年,但都是小型的家庭喂養。百姓中,流傳著一個‘魔咒':‘養雞不賺錢,換個油和鹽'。”當時,村民們養雞卻不賣雞蛋、雞肉,而是等小販來到村中後,拿雞蛋換取點兒用於改善生活的用品。看到村民們艱苦的生活,看到村民們原始的交易模式,白衛平決定用自己的知識,讓村民們富起來——“我不相信養雞不能賺錢”。
此後,白衛平開始琢磨如何讓養雞賺錢。2001年年底,經過連續兩年多的醞釀後,白衛平提出,次年在嵐峪當地村民中,推廣養笨雞。至於品種,白衛平已選好,就養山東産的一種綠殼蛋雞。
可是,問題隨之而來,當地的土雞雖然産蛋低,但一隻雞苗只用1元。綠殼蛋雞産蛋率高,可價格也高,一隻雞苗3.5元。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鄉黨委、政府商量後決定,由白衛平引進的綠健公司與農民簽約,每只雞苗補貼2元錢,鄉政府補貼0.5元,村民每只種雞只出1元錢。方案制定好後,白衛平發動他所蹲點的嵐峪鄉大垴村村民,每家養雞50隻,待雞産蛋後,綠健公司按每斤笨雞蛋5元錢保底回購。
戶外圍欄養雞法讓榆社笨雞蛋遠近聞名 2002年3月,引進雞苗的時候引起了轟動。原來,為了雞苗的安全,白衛平付款後,聯絡航空公司,將3000隻小雞空運回太原。榆社縣的領導來了,嵐峪鄉的負責人到了,大家從飛機上捧下可愛的小雞,許多同機的客人爭相與這些小雞合影。
但是,雞苗運回大垴後,村民們卻不要。“村民們本來就窮,看不到收益,誰也不敢投資那1元錢。”嵐峪鄉農技推廣站站長連宇棟還記得白衛平當時的窘境。白衛平多方努力無果,只能破釜沉舟:他自掏腰包,給每位村民每只雞苗再補1元。
白衛平免費送小雞!聽説此事後,村民們先是不相信,在確定是真的後,爭先恐後地領走了這些小雞。
轉眼間,小雞長大産蛋了。榆社縣城的人,慕名而來的榆次人、太原人看到平時很少見的綠殼蛋,聽説全部是土法喂養,紛紛搶購。很快,蛋價從5元一斤變成了6元一斤、8元一斤。
2002年秋天,榆社縣委、政府在嵐峪鄉召開現場會,推廣這一致富經驗。其他村的村民們看到了實惠,紛紛主動購買雞苗。嵐峪鄉政府決定每年購買5000隻雞苗,免費送給村民們喂養。
形勢大好,白衛平開始琢磨:戶戶養雞畢竟還是有局限,如果能夠建一個雞場養數千隻雞,那麼農民的收入就更高了。另外,如何保證笨雞、笨蛋的營養價值和質量呢?
後來,白衛平獨創了戶外圍欄養雞法。他首先説服部分村民將雞苗放入山中用塑料圍欄圍養,雞的飼料則嚴格按照笨雞的喂法,只喂豆餅、玉米等,並讓雞群走進林地、山區,吃蟲子、吃草。2009年,榆社縣開始大面積推廣白衛平所創的圍欄養雞法。目前,榆社縣的圍欄養雞場發展到了33個,所産的笨雞蛋成了遠近聞名的營養食品。
為了降低成本,廢寢忘食鑽研孵化技術中央電視臺記者曾專門到榆社縣實地採訪,並在央視農業頻道的《致富經》節目中播出了白衛平帶領村民養雞致富的故事。但白衛平付出的辛勞和苦累,卻很少有人知道。
雞苗的投入較大,白衛平決定自己孵育雞苗,降低村民們養雞的成本。2008年,他花了一萬多元買來機械孵化機;又投入六萬餘元,買了發電機和其他設備。
設備安裝好後,他買了一萬多元的笨雞蛋,開始做孵化試驗。第一批5000隻雞逐一齣殼,帶給白衛平的卻是致命的打擊:這批雞全部腿部無力,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他沒有放棄,開始查資料,找問題。數個不眠之夜後,白衛平找到了癥結所在——當時的溫度低了點兒。
孵化第二批時,白衛平對照室溫再次試驗,才發現機械孵化機的溫度比室內的實際溫度低了一些。為了保證正確的溫度,白衛平在室內四個墻角全部挂上溫度計,他在機械孵化機旁守候了半個月,每兩個小時都要對照一遍溫度計,然後進行校正。
走出孵化室的白衛平一臉的興奮,但熟悉他的人卻發現,他整整瘦了兩圈。大家都以為他取得了成功,問過後才知道,第二批雞苗又白費了,但讓白衛平興奮的是他掌握了孵化雞苗的技術。此後,他開始為當地村民提供優質雞苗,直到縣畜牧局接手這項工作。
白衛平忙起來廢寢忘食,家裏的事只能交給妻子董建香。董建香在榆社縣雲竹鎮上班,一有空就要趕幾十里路回家照顧孩子和父親。董建香的父親已83歲,患老年癡呆症多年,在白衛平家中生活。堅持了一段時間,白衛平開始發愁:妻子跑那麼遠的路,既耽誤工作,又怕照顧不好老人。後來,白衛平提出讓自己67歲的父親照顧岳父。但白衛平不知道如何向父親開口,猶豫了好幾天,實在沒辦法的白衛平結結巴巴地和父親説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父親毫不猶豫地滿口答應:“你們放心,我能伺候好親家,你安心忙你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