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6月15日,筆者來到郟縣白廟鄉楊村。新村乾淨寬敞的水泥路,歐式別墅一棟接一棟,村衛生室、小學、幼兒園、健身廣場、舞臺、洗浴中心、飯店讓人目不暇接。老村房子不見了,成片的田地呈現在眼前,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田疇新苗初長,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希望。
白廟鄉黨委書記王團偉告訴筆者:“楊村通過‘拆舊建新、住新交舊'等方式,不花一分錢,實現了和諧拆遷,建成了星源社區,宅基地又成功復墾,節約耕地300多畝,並且無一戶上訪告狀,創造了‘魚和熊掌兼得'的範例,吸引了不少外地縣鄉村幹部前來取經。”
楊村有2000多口人,一戶多宅的現象比較常見。由於不少人外出務工,老家房子無人看護,多數成了雜草叢生的“廢墟”,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浪費了土地資源。為變廢為寶,2010年,白廟鄉黨委政府圍繞“宅基地置換耕地”做文章,提出了將農村新居建設與宅基地置換退出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群眾受益、耕地增加,農民增收的新路子,確定楊村為試點村。
“老房子要拆啦!”一時間,拆遷的消息在村裏炸開了鍋,不少村民都有抵觸情緒。“鄉里派專人指導宣傳,村幹部一次次上門,一遍遍溝通,發動親戚朋友做拆遷農戶的思想工作。”楊村黨支部書記李傑娃向筆者講述當初的情形,“後來通過組織村組幹部、黨員、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最終達成共識,認為舊房該拆、必拆。”
為了讓村民眼裏有房、心裏有底,楊村高標準建成了休閒廣場、文化舞臺、衛生室、供水站和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硬化了新村道路,鋪設了供排水管網,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栽種了行道樹、綠化樹等,逐步完善了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該村按照村莊整治規劃和“先易後難、先舊後新、先幹部後群眾”的拆遷步驟,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對家庭困難暫時無經濟能力入住新村的在非拆舊區進行置換安置,對鰥寡孤獨群眾由村“兩委”統一設置集中安置點,保證拆舊區的每戶群眾拆遷後有房住。“先建後拆”模式讓村民心裏有了底,紛紛主動要求拆舊房入住新村。
目前,該村已建成新民居396套。完成拆舊350戶,拆除舊房1338間,騰出土地300余畝。
“真沒想到,宅基地復墾後馬上就有了收成,種植的半畝小麥,頭一季就打了250公斤。全村騰出土地300余畝,一年夏秋兩季能長出30萬公斤糧食,這麼一整,能整出這麼多的好地來,我們又將有新房住,真是件大好事。”村民李心戰由衷地感嘆。
(溫書功)